北京治手足癣最好医院 https://m-mip.39.net/baidianfeng/mipso_8604561.html卫拉特历史档案整理出版述评
巴·巴图巴雅尔
摘要:卫拉特蒙古历史档案的整理、翻译和出版工作,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到目前为止,出版相关档案汇编、资料集,共计20部,其中国内出版13部,外国出版7部,收录或刊布档案件,上起年,下迄年。这些档案的公布,对卫拉特蒙古史、中国史、*地方史及中亚史的研究,具有重要史料价值和学术意义。
关键词:档案版本语文卫拉特蒙古
序言
卫拉特蒙古主要居住在*,以及青海、甘肃肃北、内蒙古阿拉善和呼伦贝尔等地区,在蒙古国科布多、乌布苏和巴彦乌勒盖等省以及俄罗斯联邦的卡尔梅克共和国也有分布。卫拉特是蒙古语Oyirad一词的音译,意为“亲近者”、“联盟者”。元代音译作“斡亦剌惕”,明朝译作“瓦剌”,自清代至今,译作“卫拉特”。国外文献一般称作Kalmak(卡尔梅克)。卫拉特蒙古主要由准噶尔、杜尔伯特、土尔扈特、和硕特四部组成,故,又称“四卫拉特”。
卫拉特人登上近世历史舞台的同时,其档案资料也就形成并积累下来了。年,斡亦剌惕首领忽都合别乞率领部众归顺成吉思汗,与蒙古黄金家族建立联姻关系。年树立的《释迦院碑记》充分证明了这一点。14世纪,随着元朝的衰败,卫拉特作为一股强大的力量在欧亚腹地兴起,其势力所及,波及四周广大的地区,因而留有各种文字的纪录。当时,明朝扶持卫拉特,封其领袖马哈木为顺宁王、太平为贤义王,巴秃孛罗为安乐王。在也先当权时期,卫拉特达到鼎盛。15世纪中叶也先死后,卫拉特人逐步向西迁移,与蒙兀儿斯坦来往。年,俄国哥萨克军越过乌拉尔山,他们在征服西伯利亚的过程中开始与卫拉特人接触,并彼此交往。17世纪初,卫拉特人皈依藏传佛教格鲁派,并派人打通赴西藏的道路。16世纪末17世纪初,卫拉特蒙古再度兴起,先后建立准噶尔、土尔扈特、和硕特汗国,占领南至青藏高原、北至西伯利亚、西至顿河、东至喀尔喀的亚洲腹地。在这样广大的地区存在并产生巨大而持久的影响,因此留下了各种文字的记载。
随着卫拉特蒙古历史研究的不断深入,各有关国档案馆所收藏有关卫拉特蒙古历史档案陆续整理出版。下面就上述档案的整理出版情况,按不同类别,试作评述,谨供研究者参考。
一、原文影印本
(一)约翰·克鲁格和罗伯特·塞尔维斯编:《艾萨克·雅克布·施密特-年间的卡尔梅克古文献》,威斯巴登,年出版。
本书收录了德国海恩胡特市一些摩拉维亚档案馆所藏有关土尔扈特部和杜尔伯特部的历史档案82件,其中78件为托忒文档案,其余为俄文和阿拉伯文。在上述82件书信中,三件是18世纪的历史档案,其中一件是土尔扈特汗国汗鄂尔齐渥巴锡写的信,其余档案系19世纪初伏尔加河流域的卡尔梅克鄂尔齐阿噶吉杰、额尔德尼诺颜、敦都托夫太师、策布克诺颜、贾恩巴太师、杜尔伯特诺颜布勒塔尔太师、都恩达胡拉尔忠內格隆、策德恩阿拉西、普尔布齐克宰桑、塔布克格隆等人与德国著名蒙古学家和藏学家艾萨克·雅克布·施密特(—)的往来书信。本书作者对这些书信进行了拉丁字母转写、英文翻译,并附托忒文原件影印。全书内容主要涉及借书、打探消息、买生活用品、借款、赠送礼物、使者事务等内容,是研究19世纪卡尔梅克文化、贸易、社会生活的重要史料。
(二)《西蒙古汗、有爵位者、扎萨克、台吉、大臣、喇嘛、居住地调查册》,乌兰巴托,年出版。
本书收录蒙古国国家民族档案馆藏有关清代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杜尔伯特、阿勒泰乌梁海、扎哈沁等部的9份蒙古文册子。编者将上述9份蒙古文册子转写为基里尔文,并附原件影印出版。这9份册子分别是:(1)《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部右翼两旗原设立世袭王、贝勒姓名官衔与居住地区记录册子——乾隆四十二年()十月》、(2)《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部原建立的汗王公臣世袭、姓氏名号、游牧地边界、出产物档子》()、(3)《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部左翼盟长贝子恰格德尔加甫、助理将军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嘎拉僧那木吉拉等爵位、功勋奖赏、姓名、年龄调查册子——光绪二十年()七月二十五日》、(4)《杜尔伯特左右两部游牧地分界线事宜——光绪三十三年()八月十三日》、(5)《阿勒泰乌梁海左翼散失大臣、麦林章京、总管等来历阐明奏书———》、(6)《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左翼特固斯库鲁克达赖汗部汗、扎萨克、臣、喇嘛姓名数字册——年7月24日》、(7)《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右翼乌纳恩卓日格图汗部汗索德那木嘉木促旗等七个旗王、贝子、公、大小台吉、臣、喇嘛等爵位、名号、数字册——年5月11日》、(8)《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右翼乌纳恩卓日格图汗部阿勒泰乌梁海扎萨克辅国公敖其尔加甫旗臣、有爵位者、喇嘛册子——年6月6日》、(9)《杜尔伯特赛音吉雅图右翼乌纳恩卓日格图汗部公阿尤尔札那旗等五个旗公、台吉、臣爵位、名号、年龄,姓名、数字册子——年1月5日》。
这些档案是研究清代和民国初期科布多地区卫拉蒙古各盟旗游牧边界、王公世袭、履历、官衔、喇嘛名号、土特产、历史沿革和社会制度的珍贵史料。
(三)Д.Б.格杰耶娃编:《卡尔梅克汗国汗鄂尔齐渥巴锡信函(18世纪)》,埃利斯塔,年出版。
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国立档案馆藏有卷有关土尔扈特、杜尔伯、和硕特等部的托忒文、俄文历史档案。这些历史档案原藏俄阿斯特拉罕省档案馆,是年从阿斯特拉罕档案馆搬过来的。本书收录年至年之间土尔扈特汗国汗鄂尔齐渥巴锡与阿斯特拉罕省军政长官尼·阿·别科托夫、米·伊·列别托夫、伊·阿·克什涅斯科夫等人往来的托忒文信函33件(都钤盖有土尔扈特汗国汗鄂尔齐渥巴锡的官印),其中有俄国女皇叶卡捷琳娜二世给渥巴锡的信件一封。本书所收33件信函按年排序,在编排形式上,先附托忒文档案影印件、再附卡尔梅克文转写、拉丁字母转写,最后附俄文译文。上述信件内容涉及当时卡尔梅克汗国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生活等诸多方面。
(四)Д.А.苏谢耶娃:《18世纪卡尔梅克诸汗及其同时代人书信集(—)》(选编),埃利斯塔,年出版。
本书收录俄罗斯联邦卡尔梅克共和国国立档案馆藏信函件,其中件是托忒文和俄文合璧的原件影印,27件托忒文原件影印。对以上档案作俄文翻译,并把托忒原文进行拉丁文转写。这些信件是阿玉奇汗、策凌敦多克汗、敦罗布旺布汗、敦罗布喇什汗、汗鄂尔齐渥巴锡等可汗和沙克都尔扎布、达桑格、那扎尔·多尔济、切特尔太师、索诺木达尔嘉、阿拉西宝尔、舒那、罗布加、噶尔丹丹增、巴依、巴木巴尔、策伯克道尔济、土格齐、颜德克、舍楞、沙拉库肯、策伯克渥巴锡、奇里布等诺颜及其察罕喇嘛、额木齐格隆、那木卡格隆、书库尔喇嘛、晶巴贾木苏等喇嘛僧侣与沙皇俄国来往的信件,还有达日玛巴拉哈屯、加娜哈屯的信件。信件内容包括外交、军事、战争、宗教、赴藏熬茶、打探信息、使者事宜、克尔梅克与俄罗斯官员会晤、经济贸易、法律、盗窃、捕鱼、婚俗、游牧、草场等。信函可分为阿玉奇汗谕旨、信函、宣誓书、钤盖印章的公告、沙皇谕旨等。
(五)赵令志、郭美兰:《军机处满文准噶尔使者档译编》(全3册),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收辑的有关清代雍正、乾隆年间准噶尔部进京使者的档案,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军机处满文《夷使档》。《夷使档》是专门记载清政府与准噶尔部交往历史的原始档案,反映准噶尔部17次遣使赴京朝觐、纳贡、和谈,到肃州等地贸易,赴西宁、拉萨等地熬茶等内容。雍正十二年(4)至乾隆十九年(),是清政府与噶尔丹策零大战额尔德尼召之后,举歼达瓦齐前与准噶尔和平交往时期。目前,对这20余年历史的研究,因资料有限,尚较模糊,论著对此历史涉猎不多。满文《夷使档》详细记录了这段历史,所记录的清政府与准噶尔贸易来往及和平交往等方面的内容,映现出清政府针对准噶尔部所采取的各项政策措施及准噶尔部对清王朝在宗教,经济等方面的依赖关系。《夷使档》与《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的相关内容相比较,可以发现修纂《清实录》、《平定准噶尔方略》时,因修纂者的立场及篇幅的限制,对档案多有删改和曲解,另外,档案中所反映的清政府与策旺阿喇布坦、噶尔丹策零、策旺多尔吉那木扎尔、喇嘛达尔扎及达瓦齐进行议和谈判,边界划分,赴藏熬茶,派使贸易,迎送宴赏等方面的内容,都具有重要价值。
本书收辑的档案共14册、件,所有档案均系首次影印、翻译、出版。《夷使档》起止时间为雍正十二年(4年)至乾隆十九年(年),汇抄有关奏折,上谕,寄信,奏书等文件而成。《夷使档》是清政府在处理准噶尔使臣事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文书,具有档案所特有的客观性,真实性和系统性,是研究准噶尔历史最原始,最直接的第一手资料。
整理翻译《夷使档》,有助于准噶尔史研究的深入发展和拓展,更正以往研究中出现的偏差,恢复历史的原貌,补充有关史籍记载之不足,使历史研究更加趋向深入细致。
(六)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编:《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上、下册),上海古籍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收辑的档案,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熬茶(藏文作mang-ja),是指施主信徒至藏传佛教寺庙举行法事、发放布施的盛大宗教活动。明清时代蒙古各部领袖们尤其热衷此道,率领部众不言万里前往西藏大寺院做巡礼熬茶活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是乾隆五年()至乾隆十三年()间,准噶尔部首领策零及策妄多尔济那木扎勒经奏请乾隆帝,获准派使赴藏熬茶过程形成的各类往来文书而成的专档,内容反映了清廷对待准噶尔部派使赴藏熬茶一事所持的看法,以及安排熬茶的全部过程。开发利用《熬茶档》,无疑对推进准噶尔部以及西北政治、军事、文化等方面的历史研究有所帮助。
清代军机处满文《熬茶档》,是军机处汇抄办理准噶尔部赴藏熬茶事宜过程中移行往来文书而成的簿册。由于准噶尔部派使赴藏熬茶一事涉及边疆和民族,其派往办理防务、接应及护送等事务的官员又系满蒙官员,因而所形成的档案全部用满文写成。文书种类包括皇帝颁发的谕旨,办事大臣呈递的奏折及其相互间所行咨文,办事大臣译递准噶尔首领噶尔丹策零等致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及西藏各大寺庙住持的信函,及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西藏各大寺庙主持者等回复准噶尔丹策零等人物的信函,准噶尔熬茶使在藏各大寺庙熬茶布施所用银两及准噶尔丹策零与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等互赠礼品清单等。如果单从文书种类上分析,《熬茶档》包含的文种有些是十分罕见和独特的,像准噶尔首领与西藏宗教领袖达赖喇嘛、班禅额尔德尼间的来往书信,尤其是准噶尔首领与西藏各大寺庙住持间的往来书信,在清代档案中是很少见的,因此这部分档案弥足珍贵。存留至今的《熬茶档》仅有7册,黄色封面,写有档案名称及其起止时间,毛装。其中4册大开本,横29厘米,纵40厘米,厚度约4厘米左右;另有3册小开本,横26厘米,纵30厘米,厚度约1厘米左右。小开本的3册与大开本4册中的第四册内容相同,因此内容不重复的只有4册。
《熬茶档》记录了乾隆五年到乾隆十三年间,准噶尔部三次派使熬茶的全部经过。第一次在乾隆五年到乾隆六年(),第二次在乾隆八年()到乾隆九年(),第三次在乾隆十二年()到乾隆十三年()。准噶尔熬茶使在三次熬茶过程中,第一次是半道至西宁返回,只有后两次深入西藏腹地,完成了所担负的熬茶使命。
现存《熬茶档》共7册,其中3册因内容重复剔除外,本书收辑的档案共4册,正附件共件,所有档案均系首次影印翻译出版。
(七)李靖编:《额济纳旗历史档案资料》(全2册),内蒙古文化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收录的历史档案史料来源于自内蒙古最西部额济纳旗档案馆馆藏,均为馆藏清、民国时期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王府档案。本书共收录馆藏汉文历史档案卷、件。本书对档案史料采取彩色影印方式,保持原有形式,标明档案原件。内容包括清朝、中华民国时期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建立后军政机构设置、官员职掌、经济发展、施政纲领、地界划分、抗日等内容,真实地反映了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在政治、经济、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的历史真相。
(八)内蒙古自治区阿拉善左旗档案史志局编:《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蒙古文档案选编》,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年出版。
阿拉善左旗档案馆珍藏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历史档案卷余件,这些档案起于清康熙二十四年(),止于宣统三年(),完整、系统地记载了清代阿拉善和硕特旗的政治、经济、军事、宗教等情况,内容极其丰富。其保存的完整性与数量之多,在国内旗县一级档案馆中首屈一指。其中,汉文档案起于清乾隆二十四年(),止于宣统三年(),共件。除了有一小部分满蒙文合璧、蒙汉文合璧以及满文、藏文档案外,其余皆为蒙古文档案。
本书精选阿拉善左旗档案馆藏清代档案件,全部为蒙古文。起自清康熙五十九年(),止于清宣统三年(),遵循原档案号排序。由清朝皇帝、六部、理藩院、陕甘总督、宁夏巡抚、绥远将军以及内蒙古、喀尔喀、青海、*、山西、陕西、甘肃等地盟旗、州县衙门行政机关发给阿拉善和硕特旗(以后简称阿拉善旗)衙门和阿拉善旗衙门呈报上述机关的来往文书及旗内政治治安等各方面文件。包括谕旨、呈文(奏折)批示、咨文、札文、命文、清册、信札、审断书、圣旨、饬令、示谕、告示、诉状等。档案内容丰富、涉及面广,详细记录了清代阿拉善旗的政治、经济、军事、历史、宗教、文化、教育、风俗等各个方面内容。被选出件研究价值较高的蒙古文档案影印出版。所选档案全部由蒙古文写成,分为档册和折子两种。档册卷是由该旗发往其他各地(包括理藩院)的底稿册、扎萨克王及护印协理台吉对本旗各类事务的传谕指令、旗内各类事务的公文摘要、处理旗内各种案件的底册、本旗职员及在旗衙门轮班受职人员名单、旗衙门及王府财务账册以及由外地发来文件副本等。折子主要是由理藩院、宁夏部院以及各省、县、旗发给该旗扎萨克王、协理台吉等的公文和本旗职员、僧俗人员致王爷和旗扎萨克衙门的呈文。档案内容多涉及王公台吉的晋升、承袭或降职,旗内发生的各种民事案件及其诉讼,邻近旗县之间的边界争端,查嘎沁阿拉特情况或牧场争端,境内盐湖、煤窑、金属矿业的开发和保护,本旗主要寺庙的建立,呼图克图的洞礼经年班、喇嘛、沙毕纳尔与旗阿拉巴图之间的各种纠纷,邻近各县之间的民事纠纷,邻近汉地民人移往阿拉善与蒙民纠纷、平定准噶尔过程中阿拉善的举止等等。该档案将阿拉善和硕特旗这段尘封的历史原貌展现在世人面前,具有重要的史学研究价值。
二、排印本
(九)哲仓·才让编:《清代青海蒙古族档案史料辑编》,青海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收集了雍正九年(1)至宣统三年()之间陕甘总督、驻西宁青海办事大臣、钦差大臣和理藩院掌院学士的奏稿,奏稿分朱批、军机处附录、理藩院档三种。奏稿内容大体可分为扎萨克台吉诺尔布事件、增设盟长、安设卡伦、查办抢劫事件、赈恤灾民、按例巡游,各札萨克王,贝勒,贝子,公,台吉等请旨承袭及谢恩的折子,还有自光绪三十四年十月开始普查的藩部要政统计表及官册,一共收集了87件各种文书。还附录《钦定外藩蒙古回部王公表传》里的有关青海蒙古王公的辑录。
(十)牧仁编:《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扎萨克郡王塔旺嘉布文电集》,内蒙古科学技术出版社年出版。
该书的原档案名称为《额济纳旧土尔扈特旗扎萨克郡王塔旺嘉布文电》,原件为上下两册。原件由甘肃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少数民族古籍办公室从个人手里找到,现收藏于甘肃省民族宗教事务委员会牧仁个人手里。本书共辑录件文电,上册为53件,下册为75件。本文电是额济纳旧土尔扈特特别旗扎萨克郡王、旗防守司令部中将司令塔旺嘉布从年腊月至年10月之间,发给甘肃省政府主席、兰州第八专区司令长官朱绍良,蒙藏委员会委员长吴忠信、军事委员会委员长蒋介石、宁夏省政府主席马鸿逵、青海省政府主席马步芳、绥远省政府主席傅作义、山西省政府主席阎锡山、军政部部长何应钦、教育部等个人和机关的文电及以上人员发给扎萨克司令塔旺嘉布文电。内容包括额济纳旗军事、政务、边防、法律、收支、贸易、文化教育、地方情况、个人关系、抗战情况等方面,是研究当时额济纳旗历史的重要史料。
(十一)《*通史》编撰委员会、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维吾尔自治区档案局编:《近代*蒙古历史档案》,*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该书选材于现存*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中有关*卫拉特蒙古档案文献。被选入的档案内容分为组织机构(年12月16日至年6月27日,件档案)、文化教育(年5月30日至年9月5日,件档案)、经济(年10月11日至年6月9日,74件档案)、民俗宗教(年11月5日至年3月22日,件档案)、抚恤救济(年11月20日至年5月11日,61件档案)、综合(年8月11日至年5月16日,70件档案)等六个部分,共收集了件汉文档案。档案文种有札、饬、咨、呈、照复、训令、电、凭单、复函、照会、法、委任状、委令、指令、密电、禀、提案、聘书、表、批示、册、名单等。还附录《康熙谕阿玉奇汗敕书》(满文和胡都木蒙文,年)、《雍正谕土尔扈特敕书》(满文和胡都木蒙文,年)、《乾隆谕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敕书》(满文托忒文合璧,年)、《土尔扈特全部归顺记》、《优恤土尔扈特部众记》。
本书真实的展现了清末、民国时期*蒙古族的历史发展状况,同时为进一步研究中华民国时期卫拉特蒙古历史提供了最为可靠的第一手资料。
(十二)吐娜:《民国*焉稽地区蒙古族档案选编》,*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收录的档案史料均来源于*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档案史志局及和静县﹑和硕县、焉耆县等三个县档案馆的民国档案。所选的档案史料,依照内容分类编排,每类均按时间顺序排序。其内容分为组织机构(年5月12日至年,32件档案)、文化教育(年2月11日至年10月7日,件档案)、经济(年4月13日至年12月26日,85件档案)、民俗宗教(年3月至年8月1日,24件档案)、抚恤救济(年9月至年3月24日,21件档案)、军事司法(年2月14日至年10月21日,件档案)、综合(年9月3日至年,89件档案)等七个部分,共收集了件汉文档案。档案文种有训令、代电、电、密电、记录、表、任命书、呈文、复文、复函、咨文、册、照会、报告、收据、名单、稿、诉状、供词、证明书、证词、布告、大纲、折、信、履历等。本书还附录了年11月9日至年之间的30件档案。
本书是研究民国时期乌讷恩苏珠克图旧土尔扈特南路盟和巴图色特勒图和硕特中路盟社会﹑历史﹑经济﹑文化等状况的第一手资料。
三、转写本
(十三)蒙古国厄鲁特研究协会编:《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与康熙皇帝来往信件》,乌兰巴托,年版。
内阁蒙古堂亦称内阁蒙古房,于康熙九年设于内阁之下。清廷及中央中枢机构与蒙古、回部、西藏间的来往文书,或以满文或以蒙古文,或以几种文字合璧书写,因此形成了大量的满文档案和数量可观的蒙古文(含托忒文)、藏文和察哈台文档案。其中蒙古堂档和有关蒙古地区事务的档案,主要分布于内阁、军机处、宫中、理藩院等四个全宗。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蒙古堂(房)档案,主要分布在《内阁蒙古堂档案》、《内阁各房、各馆档案》、《内阁俄罗斯档案》等三种档案内。本档案汇编所辑为其中《内阁蒙古堂档案》内的簿册类档案。其起止时间为康熙十年至乾隆八年(—),共计册。从康熙十年至康熙二十六年(—)的14册为蒙古文档册;从康熙二十八年到六十年(—)的24册为满蒙古文兼有的档册;其余的还有以满文或者以蒙古文和藏文书写的诏档、军机档、军务档、行围档、行围敕书档、西藏事务档、致达赖喇嘛敕书档、策旺阿拉布坦事务档、和图里档(即杂录档)、噶勒丹事务档等专题档册,以及《康熙六年增订旧律书》、《会典》等等。
本书选编的档案来源于《清内阁蒙古堂档》(22册),该档案汇编里有关卫拉特蒙古历史的档案约0件左右,其中托忒文档案有40多件。而《清内阁蒙古堂档》(22册)所辑录的档案史料是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内阁蒙古堂(房)档案。年由蒙古国国立大学蒙古语言文化学院阿尔泰学研究室学者们把《清内阁蒙古堂档》(22卷)转写成基里尔文,出版11卷本。年由蒙古国厄鲁特学会从基里尔文出版的11卷里选出件有关噶尔丹博硕克图汗的信件,出版为《噶尔丹博硕克图汗与康熙皇帝来往信件》一书。
(十四)《丹碧坚赞:档案汇编》,乌兰巴托,年出版。
丹碧坚赞(?—年)是伏尔加河流域的卫拉特人。年2月,丹碧坚赞第一次从外蒙古北部金吉利克卡伦进入时,由边防军押送到乌里雅苏台。在俄国商人布尔杜科夫等人为他作证被释放。年,他参加俄国探险家科兹洛夫的考察团。年,从外蒙古西部再次进入科布多地区,在土尔扈特、扎哈沁、厄鲁特部里活动。年,他参加攻占科布多城战役,库伦政权封他为“诺颜呼图克图诺门汗”称号。年2月,俄国政府把他押送到伊尔库茨克附近的监狱里,后流放到雅库特。年,在阿斯塔拉罕省软禁,十月革命后释放。年,他第三次进入外蒙古,后定居在甘肃马鬃山公婆泉。年冬天被外蒙古将领巴勒丹道尔吉率领的军队杀了。
有关丹碧坚赞的历史和生平传闻很多,非常神秘。跟他直接有关系的胡都木蒙文档案收藏在蒙古国家民族档案馆。年,蒙古国托忒学研究学会,在蒙古国家档案馆馆藏档案里选出部分档案,从胡都木蒙文转写为基里尔文,出版了《丹碧坚赞档案汇编》一书。此书分为第一卷和第二卷两册,本书共辑录蒙文档案件,起止时间为年至年。这些档案是研究年后的科布多边疆区的社会政治历史和丹碧坚赞个人生平的重要史料和依据。
(十五)《乌布苏省史略:档案汇编》(卷2、3),乌兰巴托,年出版。
年,蒙古国首都乌兰巴托出版了《乌布苏省史略》(五卷本)一书,其中第二卷和第三卷书是档案汇编。均选自蒙古国家民族档案馆所藏有关卫拉特蒙古的蒙古文档案。第二卷书共辑录79件档案,起止时间为年至年。第二卷书共辑录12件档案,起止时间为年至年。这些档案是研究清代科布多参赞大臣管辖的杜尔伯特、辉特、阿勒泰乌梁海、厄鲁特、明噶特、新土尔扈特、哈弼察克和硕特部和民国初期科布多地区卫拉特各部历史沿革、社会制度和文化的珍贵史料。
四、翻译本
(十六)庄吉发:《清代准噶尔史料初编》,(台北)文史哲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主要辑录藏在台湾故宫博物院有关噶尔丹博士克图汗的历史档案。噶尔丹(—)是卫拉特蒙古准噶尔部首领巴图尔洪台吉第六子。他刚出生,就被认定为后藏温萨活佛四世,十二岁时赴西藏,在四世班禅和五世达赖喇嘛处学佛十年,后还俗。年继承准噶尔汗位,年噶尔丹率兵入侵天山南路,掳去喀什噶尔部长,另建白山回部傀儡政权,塔什干及中亚诸城多置于其统治之下。年达赖喇嘛加噶尔丹封号为“博硕克图汗”。其势力复向东发展,屡侵喀尔喀。康熙三十五年(1)圣祖御驾亲征,远涉朔漠。
台湾故宫博物院出版之宫中档康熙朝奏折第八、九两辑,系康熙年间之满文谕旨、奏折、咨文、供词及清单等,其中有关清朝征讨准噶尔之文书,件数多,史料价值极高。清初纂修圣祖实录、平定朔漠方略及起居注册等,即据当时谕折等文书摘译而成。惟润饰删略甚多,间有部分谕折存实录馆、方略馆等处,未经译汉。
本书即选择部分谕折,并参考起居注册,略作补充,俾有助于清初史事之探讨。为便于查阅,特据谕折原文辑录重钞,将年月日期移置于各件之首,逐件注出罗马拼音,标明单字意义,然后译成汉文,满汉对照出版。年,原有的繁体字后加了简体字翻译,修改再版。
(十七)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研究所民族史研究室、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满文部:《满文土尔扈特档案译编》,民族出版社年出版。
本书共译编档案件,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的满文土尔扈特档案及满文月折档。这些档案起自乾隆三十六年()三月二十二日,止于乾隆四十年()闰十月二十四日,其内容大致可以包括为六个方面:第一、清政府获悉土尔扈特部东返消息后引起的疑虑和争论,以及清政府确定对土尔扈特部实施收抚政策的过程;二、土尔扈特部返抵伊犁河流域时的现场记录及东返人数、户数的实地调查;三、赈济土尔扈特部众和封赏土尔扈特首领的详情;四、渥巴锡、策伯克多尔济、舍楞等入觐承德以及领导东返斗争主要首领回国后的政治生涯;第五、土尔扈特部众游牧地的划分与变迁,以及乾隆三十九年渥巴锡颁布的部落管理法规;六、有关土尔扈特部历史和王公世袭等的记述。
(十八)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纂委员会:《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全国图书馆文献缩微复制中心年出版。
《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吴元丰、牛平汉、阿尔亚主编,系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与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写委员会合作编译。本书共辑录清代满文档案件,其中正件件,附件件,书末附有关档案目录条,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馆藏军机处录副奏折、月折档、寄信档、议复档等,时间起自清乾隆二十五年(),止于乾隆六十年()。乾隆初年,清政府实现了对*的统一,为确保对西北地区的有效管理和军事防御,开始有计划地戍边移民,从今内蒙古自治区锡林郭勒盟选调一部分察哈尔蒙古官兵携眷移住*,组建察哈尔营。《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所反映的内容分七个方面:(1)清政府将察哈尔蒙古部分兵丁西迁*的决策过程;(2)清政府为保证察哈尔蒙古官兵西迁顺利进行所采取的政策措施;(3)察哈尔蒙古西迁*历程与安置情况;(4)察哈尔蒙古西迁*后的行政管理体制以及生产、生活状况;(5)察哈尔蒙古西迁*后与邻近诸族的关系;(6)察哈尔蒙古官兵为开发边疆、保卫边疆做出的贡献;(7)乾隆年间历任察哈尔官兵履历等。《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一书的出版发行,推进西迁察哈尔蒙古历史研究工作的深入开展,也为西北边疆史地及民族史的研究提供了新鲜史料。
(十九)吴元丰、胡兆斌、阿拉腾奥其尔、刘怀龙编:《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全译》,*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现保存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的满文档案共有余万件(册),其中就有一部分西迁*察哈尔部历史的档案史料,主要反映察哈尔部官兵携眷西迁的全过程,以及抵达*后的拔地安置、编设旗左、设营管理、营制沿革、官员任免调遣和考核引见、驻卡巡边、赴重镇要地换防、牧放官厂畜牧、按期交纳孳生牲畜、开垦种田、设立滋生银两解决生计问题、审办案件、接收安置流散的厄鲁特部人口等情况。
年4月,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中国社会科学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心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地方志编写委员会办公室合作,共同译编出版了《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译编》一书,收录翻译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保存的有关满文档案件(包括附件件)。过了10年后,三个单位又一次合作,将所有曾选择的满文档案全部译出,与上次选译出版的档案合编成《清代西迁察哈尔蒙古满文档案全译》一书,本书辑入的档案共计件,其中正件件,附件件,起止时间为乾隆二十五年()十二月至宣统三年()闰六月,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藏满文档案。
(二十)吴元丰、乌叶尔达、巴·巴图巴雅尔:《东归和布克赛尔土尔扈特满文档案全译》,*人民出版社年出版。
在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藏清代档案内,有关和布克赛尔土尔扈特历史的满文档案近千件,起止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至光绪三十二年()十月,长达年时间。主要是伊犁将军、塔尔巴哈台参赞大臣、伊犁参赞大臣乌鲁木齐都统、哈密办事大臣、定边左副将军、驻藏办事大臣等官员的奏折及其各种附件;其次是这些官员发给军机处的咨呈,以及批次之间互相发送的咨文。这些档案所记载的内容,涉及方方面面,极为丰富。内容可分为打探土尔扈特迁移消息、准备迎接、接济安置、编设盟旗、放牧种田、封爵授官、职官礼仪、婚姻嫁娶、赐恤致祭、年版朝觐、赴藏熬茶、喇嘛事宜、审理案件等。
本书辑入的档案共计件,其中正件件、附件50件,起止时间为乾隆三十六年()三月至光绪三十二年()十月,均选自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所存满文档案。清代和布克赛尔土尔扈特满文档案绝大部分都保存于满文奏折类档案中,属清朝官员在处理公务过程中形成的公文,具有原始性、客观性、可靠性和系统性,是第一手史料,对历史研究而言,更具有其他相关资料无法替代的价值。
五、总结
综上所述,卫拉特蒙古历史档案很多,藏于现在世界各处,中国最多,显示了历史上卫拉特人的重要影响。收集、整理、影印或排印乃至翻译出版,开始于20世纪七十年代末。其中年至0年之间出版5部书,1年至年之间出版8部(11册),年到至今出版7部(14册),共计20部、30册书。国内出版13部书(包括台湾),国外出版7部书,辑录档案起止时间为年至年,共出版了件档案。这些档案书是影印、罗马字拼写、抄录、基里尔文转写、排印和俄文、英文、汉文翻译等方式出版。以上档案书里辑录的档案来自于台湾故宫博物院、中国第一历史档案馆、德国海恩胡特摩拉维亚档案馆、蒙古国家民族档案馆、俄罗斯卡尔梅克共和国档馆案、*维吾尔自治区档案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档案馆、和静县档案馆、焉耆县档案馆、和硕县档案馆、额济纳旗档案馆、阿拉善盟左旗档案馆收藏的托忒文、满文、汉文、俄文、胡都木蒙古文、阿拉伯文档案。
从以上档案著作的名称,可以略知它们所反映的历史问题和史料价值。这些档案史料的整理出版,对研究卫拉特蒙古历史、俄蒙关系史、蒙藏关系史和*历史具有极为重要的学术价值。尤其是满文原始档案翻译出版,有助于推进清代卫拉特蒙古及西北边疆、*政治、经济、文化等方面的研究。(本文作者系*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
文章原刊于《元史及民族与边疆研究集刊》第三十五辑,注释从略,引用请核对原文。
责编:百川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