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艺姐,这是八月的案子。”
“哎,来啦。”
办公室内传来的声音热情且温柔。
问起对她的“印象标签”,同事和朋友们提到最多的是“如沐春风”。
她就是湖北省高级人民法院三级高级法官、年度全国“人民满意的公务员”徐艺。
“法官是一个在秤上称良心的职业”
年,徐艺承办了一起劳动争议再审案件。当事人黄某原是一家国企的职工,患有精神疾病。单位改制后她没有及时去办离职,多年来一直未交养老保险。
黄某没有成家,长期寄宿在姐姐家,每个月只领取微薄的低保,生活拮据。
近年来,姐姐逐渐年迈,自己也临近退休年龄,黄某才向改制后的单位要求补缴养老保险。
由于早已错过劳动仲裁的最后时限,问题已经不能通过法律途径得到解决,再拖下去,当事人有可能“老无所依”。
“法官是一个在秤上称良心的职业。”徐艺想起父亲的话,下定决心去跟该单位做工作。
一次做不通就去两次,两次不行就多次。那段时间,徐艺一有时间就跑到该单位领导办公室“软磨硬泡”。
终于,该单位为黄某协调办理了社保,并补缴了单位部分的社保费用。
黄某的亲属感动地说:“能遇到徐艺这样的好法官,是我们的幸运!”
“一定要让当事人从法理上和情理上都接受”
终审判决权寄托了太多“希望”,当事人不仅希望法律能给予公平,也希望法院能挽回尊严。
这些利益与尊严都压在法官笔下判决书的每一个字符上。
“这些案件看似微不足道,但在当事人那里是比天还大的要紧事。”徐艺说。
由于白天忙于接待案件当事人和案件的开庭、合议,她只有到了晚上才能静下心来梳理修改案件报告和裁判文书,与每一句话、每一个词打交道,经常忙到深夜。
“无论胜败,一定要让当事人从法理上和情理上都接受。”徐艺说。
判决要运用法律,但法治不会止步于判决。
一次,一名建筑工地的农民工因意外事故去世,唯一的亲人是他快要高考的儿子。
父亲的生命只换回一些冰冷的“数字”,孩子表示不能接受,并情绪激动地声称放弃高考,要与工地老板“死磕到底”、讨回公道。
徐艺试着像亲人一样规劝他,让他无论如何遵循父亲的遗愿,以学业为重。为了让他能继续学业,徐艺还为孩子申请了司法救助金。
后来,孩子选择继续复习参加高考。几年后,孩子学成就业,还给她打来电话报喜。
“公正和温暖都很重要。”徐艺说。
“她是一个严谨负责的人”
徐艺很重视调查研究。
在核查案件时,她会翻阅大量案件相关书籍,时常到各业务单位去走访和咨询专家,到案件现场去查勘。
“办工程类案件,就要去工地现场和建设主管部门;处理信贷纠纷,也要跑金融机构。”徐艺说。
对于案情复杂的案子,徐艺会反复核算,有时还会在深夜把理工科出身的丈夫喊醒帮自己一遍又一遍地推导计算公式。
“她是一个严谨负责的人。”徐艺的丈夫说。
时间长了,她积累出厚厚的调研笔记,撰写出30多篇调研文章和案例分析。不少案例入选了湖北法院参考案例,有的还被最高人民法院作为典型向全国法院系统重点推送学习。
一枝独秀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
徐艺十分乐于把自己的学习和办案经验分享出来。
她常常利用休息时间把经手案件提炼成课件,多次在全省基层法官轮训班和“法官大讲堂”担任讲师,并作为湖北高院援疆讲师团成员,赴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中级人民法院授课,发挥了“传帮带”作用。
原标题:《徐艺:做司法实践中的“一缕春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