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白癜风最好医院 http://pf.39.net/bdfyy/bdfyc/150505/4618897.html据说在新疆,每5个人中都至少有一个人是河南人。年,在新疆的河南人总人数已经达到多万。
而枝姨就是一个在新疆飘泊了大半个世纪的河南人。
兵团,梦想开始的地方
枝姨是跟随丈夫来到新疆的。相亲的时候,枝姨的丈夫还在河南。一米八的大个子,很憨厚老实的样子,亲事就定下了。
枝姨和丈夫、婆婆住在河南农村。听婆婆说,公公在新疆建设兵团“打长工”。枝姨并不知道新疆建设兵团辉煌的历史,也没有想到“新疆”会成为自己的第二故乡,成了自己羁绊大半辈子,离不开的地方。
“年,来自河南信阳、南阳、商丘、开封、许昌的几万青壮年劳动力支援边疆兵团建设,经过火车转汽车15天一路颠簸,约两万人来到了的石河子、奎屯等地,开荒造田。这群风华正茂的河南青年满怀豪情壮别故乡,从黄河岸边亲人的怀抱,来到了人烟稀少的新疆戈壁滩,开始了人生当中新的一页、揭开了新疆兵团屯垦戍边史的崭新一页。”
这就是记录当时河南人支援新疆建设的文字。那是一个时代的回忆,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
年兵团招人。枝姨跟随婆婆全家,来到了新疆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精河县。这个地方在河南的什么方向,枝姨已经弄不清楚了,只知道先从老家坐汽车到郑州,又从郑州坐了近三天三夜的火车,然后又转汽车才来到了这里。
茫茫的北疆戈壁滩,满是芦苇荒地。
听兵团的人说,往北五十多公里就是新疆著名的风口-阿拉山口。再走12公里就是哈萨克斯坦。
22岁前的枝姨连河南省都没有出过,那时却一下到了中国的西北边界。
她心里的害怕可想而知。但已经有了孩子,她无可选择,决心和丈夫在新疆好好打拼。
“地窝子”:枝姨的第一个房子
那时,精河有二十多个民族组成,有汉族、维族、蒙古族还有回族等。但还好兵团的居住区里全是汉人。
枝姨和丈夫进了兵团的开荒连。大家一起劳作,一起休息。他们开荒造田、修路栽树,修水库挖大渠。
“地窝子”就是枝姨最早的家。
就是在地上挖一个大坑,里面留一排平台当床铺。在坑的顶上铺上树枝和苇把子(芦苇叶所成一把),糊上泥巴,就建成了。“地窝子”冬暖夏凉,坏处就是阴暗潮湿、空气不流通,黑洞洞的,需要一直开着电灯。
“下雨怎么办呀?”
“那些年,新疆几乎成年不下雨,就算偶尔下,时间也很短。”
新疆冬天积雪有时可达一米多厚,枝姨和丈夫、孩子就整天的呆在家里。
这个时候不适合出去,因为白茫茫的积雪覆盖,根本找不到路。有可能找不到自己家,也有可以一脚踏空掉到别人家“地窝子”!
“地窝子”里面并不冷。墙是有夹层的,做完饭,添上煤关上风口,把火压的小一些。灶里的煤烧得通红,灼热的烟气在火墙里跑,整个屋子就暖洋洋的。
尽管“地窝子”配套修了烟囱穿过房顶,可以直通到地面。但毕竟通风效果不好,有一年冬天,枝姨和女儿都煤气中毒了。还好她的丈夫察觉到不对,将她们拖了出去。
枝姨说,住在“地窝子”里,总感觉自己像个动物(就像草原上的土拨鼠一样)。
一眼望过去,一个人也没有。团里有什么事情了,大喇叭一喊,就看到这里冒出一个人,那里冒出一个人来。
孩子们感觉好玩,她感觉到的是悲凉。
“地窝子”:沙漠化地区较简陋的居住方式。制作简单,从平地向下挖一个深2.5米、长6米~8米、宽3米~4米的土坑,上面用粗树干做檩条,用细树干做椽子,铺上树条或苇把,撒上一层麦草,盖上一层碎土,然后糊上一层厚厚的草泥,正中间留一个天窗,地窝子便成了。
“防震房”:枝姨的第二个房子
枝姨的丈夫是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他说兵团不自由,束缚了他的发展。
他想脱离兵团,自己去开荒种地,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和高强度的劳动,去争取更多的土地,挣更多的钱。
枝姨强烈反对,但吵了几架后,还是妥协了。
“女主内、男主外”的思想根深蒂固,枝姨无力反抗。何况在新疆,她娘家一个亲人都没有在身边。
他(她)凑了元,在兵团不远的开发区租了36亩盐碱地,签了三十年租赁合同。
三十年!枝姨当时什么都没想。
她没有想到三十年意味着,她和新疆签下了一生的合同。
盐碱地不同于肥沃的中原大地,可以直接播种庄稼。
枝姨和丈夫开荒、“洗”盐“压”碱。具体的做法就是利用水渠,把山上流下的水引到地里,一遍遍的冲刷土地。我猜,应该是为了稀释盐和碱的浓度。
在压碱的三年期间,地里只能种油葵。后来,开始和大多数新疆农民一样,枝姨和丈夫改种棉花。新疆的长绒棉是非常出名的,大量出口国外。
油葵,即油用向日葵,是中国四大油料作物之一。油葵的葵花籽提取出的油脂,可榨出低胆固醇的高级食用葵花油,由于含有66%左右的亚油酸,被誉为21世纪健康营养油。
枝姨是个要强的人。
她说:不想认命只有拼命!
一年到头,枝姨和丈夫都在忙碌。尽管家里那么多地,只有他(她)们夫妻两个人干。
为了生活有盼头,他(她)们像个干活的机器。把自己家里的农活干完就去别人家帮工。上午干完,下午就去,片刻也不停歇。
开春剪棉花苗,夏天摘枸杞、摘棉花。为了一斤两角钱的酬劳,枝姨起早贪黑,没日没夜。
枝姨成了开发区的名人,仅一米五的身高,八十斤的体重,干活却比谁都麻利,都舍得出力。
她从来不乱花一分钱,存款在一天天的上涨。
她盖了一个简易的土房,从“地窝子”里搬了出来。不是钱不够,是枝姨有一个“宏伟”的梦想。
她不打算让孩子们也住在村子里。她要在县里为儿子买房!
年8月9日,新疆精河地震,枝姨的土块房轰然倒塌。
说起这次地震,枝姨的言语里却满是喜悦。不是劫后余生,是因祸得福。
“土房塌了,国家出钱要为我们盖房子!”
新疆是地震高发区,土房不安全,农民没有钱,国家帮他们!一村一村全都盖起了宽敞明亮的新房,是用砖和钢筋盖的,名字叫“防震房”,可以达到8级防震标准。
“60平方,个人只需要出一万元钱,跟送的一样。”
枝姨笑的很开心。简单的幸福让我心痛。
“宜居洋房”:枝姨的第三个房子
不想叫人家看笑话,我要过到别人前头!
这句话就像是信念,支撑枝姨不遗余力、日夜劳作。年年初,枝姨终于在精河县城买了一套三居室,平方。
而且是无按揭全款!震惊了同村的村民。
装修后,枝姨和丈夫随儿子搬到了新房里。
拼命开荒下来的三十六亩地,现在她和丈夫年岁已大,实在种不动了。他(她)们将地转租给了别人。
还有七年,枝姨的30年合同也满了。至于接下来怎么样,她也不知道。
但她并不太担心养老问题。她交了一万五千元的社保,55岁以后每个月都可以领元,一直到离开这个世界的那一天。
对于,一辈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的枝姨。元一个月,她非常满足,够花了。
唯一后悔的是脱离兵团,当初她和丈夫算是双职工呀!如果不走,退休金比现在高多了。一提起这事,她和丈夫还是会吵架。
已经两鬓斑白的枝姨仍然不停歇,她闲不住。疫情刚刚好转,她就想出去挣点钱。
她找了一个戈壁滩上捡石头的活。戈壁滩上的石头捡完后才可以种庄稼。
每天工作10个小时,一天元。
“年轻人谁干这活呀?全是五十岁左右的人。”
石头有大有小,大的像面盆那么大,小的像碗口。一天下来,脚生疼、腰也疼。
“不能偷点懒吗?”
“不行呀,一个人在前面开着四轮车,我们6个人边捡边往车上扔。走的慢了,就赶不上车。”现在挣点钱怎么这么累呀!枝姨哀哀地抱怨。
其实这些活跟她年轻时干的活一样,只是她,老了。
从河南老家到新疆,从青春少女到霜染白发,56岁的枝姨没有去过任何一个地方旅游。甚至转车时,都没去逛过郑州。
“你说我这一生过的值吗?”她问我。
我无言以对。
“无论如何,这辈子我想去北京看看,看看毛主席,我想坐一次飞机。”
“好,什么时候去?”
她愣了一下,说:“我现在还没有时间,等我挣点钱再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