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
文博圈(ID:wenboquan01)
泉州:宋元中国的海洋商贸中心泉州古称“刺桐”,建于唐代,此后经宋元明清,城市不断增筑、修缮、扩展。城内及附属区域埋藏着丰富的历史遗存,包括城防设施、街道官署、寺院等等。泉州不仅仅是中国的历史文化名城,宋元时期的泉州还被称为世界闻名的“东方第一大港”,也是海上丝绸之路在中国的起点。10-14世纪,即宋元时期,泉州在繁荣的国际海洋贸易中蓬勃发展,曾与多个国家和地区通商贸易,多元文化交流荟萃、和谐共生,成为各国商旅云集、多元文化交融的港口城市。如今,在泉州留下的相关遗存有港口、沉船、市舶司、瓷窑、瓷器等与远洋贸易相关的遗迹遗物,还有因对外交往、交流留下的文化遗存,其代表就包括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景教等宗教设施,它们反映出泉州一度汇集、融合了不同的民族、文化和宗教。本次泉州申遗的处代表性古迹遗址包括:九日山祈风石刻、市舶司遗址、德济门遗址、天后宫、真武庙、南外宗正司遗址、泉州府文庙、开元寺、老君岩造像、清净寺、伊斯兰教圣墓、草庵摩尼光佛造像、磁灶窑址、德化窑址、安溪青阳下草埔冶铁遗址、洛阳桥、安平桥、顺济桥遗址、江口码头、石湖码头、六胜塔、万寿塔。这个遗产点,包括了行政管理机构与设施遗址、多元社群宗教建筑和造像、文化纪念地史迹、陶瓷和冶铁生产基地,以及由桥梁、码头、航标塔组成的水陆交通网络,完整地体现了宋元泉州富有特色的海外贸易体系与多元社会结构,从整体上构成了泉州宋元中国的世界海洋商贸中心的代表遗址,成为人类共同的文化遗产。这一系列遗产记载着宋元泉州令人瞩目的繁荣与成就,它是世界海洋贸易引擎型港口的杰出范例,具有产—运—销功能高度整合的区域一体化空间结构、以及中外风格多元荟萃的聚落景观,展现出东亚帝国农业文明与世界海洋商业文明间的经济与文化发展观交流,见证了积淀并传承至今的多元共荣海洋商业传统。泉州作为宋元中国与世界文明的对话窗口,展现了完备的制度体系、发达的经济水平、以及包容的文化态度,对该时期亚洲海洋贸易的高度繁荣以及东亚与东南亚的社会发展作出了突出贡献。从这个角度看,泉州城考古的意义就不限于一个城市,也不限于一个区域。泉州无论是在过去作为沟通东西方的港口、还是在今天作为人类文化遗产,它都具有世界性。除此之外,泉州现有世界级、国家级“非遗”名录4项和34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4处,是国内唯一拥有联合国三大类非遗项目的城市。海洋文化的开放包容、泉州的经济活力从古保持至今,截至00年,连续年居福建省首位。泉州还是全国著名侨乡和台湾汉族同胞主要祖籍地,旅居世界各地的泉州籍华侨、华人70多万人,旅外乡亲热心桑梓建设,或投资办厂,或兴学育人,或捐资慈善,或兴办公益,成为泉州与世界密切联系的纽带和桥梁。泉州还把6.41平方千米的泉州古城列为世界遗产申报的缓冲区,坚持“见人见物见生活”,原真性保护、活态化利用、家园式共造,让老年人觉得很怀旧、年轻人觉得很时尚、华侨觉得很乡土、外地人觉得很闽南。这座城市,终于赢得了来自世界的赞誉。未来,也将开启保护利用的新局面!处申遗遗产点
特别推荐
本书是著名人类学家王铭铭代表作,以泉州为对象,考察了其从公元三世纪北方汉人南下入闽的初期阶段,到年之间一部漫长的区域史和城市发展史,实为一部内容丰瞻的“泉州传”。作者用历史人类学的方法,综合了地方文史研究、施坚雅的经济空间理论及克拉克的区域网络史分析,对泉州城的兴起、成熟、兴盛和衰落,做了线索性的宏观铺陈,并重点分析了泉州在宋元时代文化多元主义影响下的迅速发展和商贸繁盛,以及明清以来在本土主义意识形态及西方帝国主义势力的双重压力下出现的权力、经济与文化的转型。作者通过自下而上地叙述一个地方的历史转型,一方面揭示域外与本土交错关系下泉州的“古今之变”,说明其演变过程是在家庭、地方社会、国家与更大空间范围的世界之间互动的历史产物;另一方面借助历史学和人类学的辩证,对主流的进化史观、民族国家叙事和世界史叙事提出不同的看法,从而为反思支配历史叙述的观念形态开辟了一条新的路径。中国世界遗产名录(56项)世界遗产,是指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世界遗产委员会确认的人类罕见的、目前无法替代的财富,是全人类公认的具有突出意义和普遍价值的文物古迹及自然景观。在类别上,世界遗产包括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和文化景观四类。
世界遗产主要分为三类,文化遗产、自然遗产、文化与自然遗产(复合遗产)。在我国,首先文化类的世遗数量要大于另外两种,其次省份之间的分布也有一定差异。
我国自年加入世界遗产公约,截止目前,共有56个项目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其中,世界文化遗产38处,世界自然遗产14处,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4处,世界文化景观遗产4处。
中国幅员辽阔的地理和源远流长的历史,造就了丰富多彩的宝贵和文化和自然遗产,是人类共同的珍贵记忆。
世界文化遗产
(38项)
1
长城
入选时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