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关阅读:汉代考古丨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上)
三、麟趾金出土数量、形态等相关状况
麟趾金中空。长斜壁,前壁倾斜度较大,后壁较短。底为椭圆形,其形似狼蹄。上口周缘饰金丝掐成的一组纹饰纹,后侧有一金丝攒成的花蕾状突起,上口嵌琉璃面。通体修长,壁面无波纹,抛光十分光洁。25件(图四五)。
图四五
其底部为铸字和无字两类,无贴字。铸字有“上”、“中”“下”三字;口部纹饰可分为两种。第一种是七组纹饰,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第二种是八组纹饰,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码丝8种纹饰组合构成。
底部铸字,24件。
1、A型,底部铸有“上”字,13件。
(1)Aa型,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12件(编号-17(内有残留物)、-18(内有残留物)、-19、-20(内有残留物)、-21(内有残留物)、-22、-23、-25、-12(变形)、-15、-16(变形)、-19)。标本:编号—17(图四六)。
图四六
(2)Ab型,其口部纹饰为八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码丝8种纹饰组合构成。1件,编号-16。
2、B型,底部铸有“中”字,8件。
(1)Ba型,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4件(编号-17、-21、-24、-25)。标本:编号—17。
(2)Bb型,其口部纹饰为八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码丝8种纹饰组合构成。4件(编号-13、-20(变形、残缺)、-22、-23(变形))。标本:编号—13(图四七-图四八)。
图四七
图四八
C型,底部铸有“下”字。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3件(编号-14、-18(变形)、-26)。标本:编号—14(图四九-图五五)。
图四九
图五○
底部无字。
其口部纹饰为七组。自上而下由正花丝、素丝、反花丝、巩丝、正花丝、素丝、反花丝7种纹饰组合构成。1件,编号-24(图五一-图五二)。
图五一
图五二
四、关于黄金与黄金货币
黄金是古代自然界最为贵重的金属之一,也是人类最早开发利用的金属之一,早在新石器时代(约1万年~年前)人类就已识别了黄金。从目前发现的黄金看,黄金历史可以说几乎与人类文明史同步。在人类的历史文明中,黄金作为一种物质文化元素,构成了灿烂的黄金历史文化。
目前,中国境内发现的最早的黄金是“河南汤阴龙山文化遗址曾出土2片含金砂的陶片,”(2)。发现的最早的黄金实物是:“年甘肃玉门火烧沟墓地出土的金耳环和金银鼻饮”(3),以及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石板墓出土的一件包金铜耳环(4)、内蒙古赤峰市敖汉旗大甸子村(5)、北京昌平雪山(6)墓葬出土的金耳环。最多的一次黄金出土是北方地区的内蒙古伊克昭盟阿鲁柴登两座墓葬,出土金器件,重量达余克(7)。可以说在龙山文化时期,中国境内就发现了黄金。从以上论述看,黄金最早出现是在中国西北和北部的大草原上。
关于黄金文化传统,叶舒先先生在《文化传播: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8)一文中阐述道“东亚地区出土的黄金制品的史前文化主要有两个,即河西走廊中部的四坝文化和内蒙古赤峰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出土的金质器物皆为金耳饰。···河西走廊上的四坝文化与赤峰到燕山地区的夏家店下层文化用一条联线联接,···据此可以得知,在中国文化史上黄金生产和使用的习俗是先在西北和北方草原地区出现,随后和玉石之路的情况一样,南下传播到中原地区和其他地区”。
在中国商代甲骨文和西周文献中就出现了“金”字,但从古文献和考古资料看,当时的“金”并非专指黄金,其更多的主要是指红铜和青铜,到了东周以后,“金”字才多半专指黄金。随着古代先民对黄金的认识,其利用程度也在不断的加深。
黄金作为货币,大体出现于战国时期及以楚国“郢爰”为代表。“春秋战国时代,楚国市场上已有两种形制不同的金币(9)。一种是圆形的金讲,一种是板状的金钣。《尔雅·释器》”,由此可以看出黄金货币的最初形式,一是铸成两端凹入的长方形金版、另就是作不规则的方形或圆饼状。
在楚国地界不仅发现了金币,甚至还发现了黄金称重的天平。高至喜先生在《湖南楚墓出土的天平法码》“楚国黄金之多,不但有金饼金钣,以及仿制的冥币作为见证,同时还有大量的天平及大小不等的一整套法码作为更有力的旁证。”(10)
《史记·平准书》也记载了“太史公曰:‘农工商交易之路通,而龟、贝、金钱、刀布之币’兴焉。···及至秦,中一国之币为三等,黄金以谧名,为上币,铜钱识曰半两,重如其文,为下币。而珠玉、龟贝、银锡之属为器饰宝藏,不为币。”(11)
关于汉代金币。“年在湖南长沙伍家岭M西汉墓发现1枚金饼,直径6.1厘米,重.克,凹面刻一‘辰’字。同年在长沙杨家大山M西汉墓出土1枚金饼,直径6.3厘米,重.克。凹面刻‘君’、‘黄’等字。年在湖南衡阳蒋家山M4东汉墓出土1枚金饼,重克,凹面刻三字。年在湖南长沙桐荫里东汉墓出土1枚金饼,直径4.2厘米。年在湖南长沙五里牌东汉墓出土1枚,直径7.1厘米,重克,凹面刻三字。年9月,在湖南长沙汤家岭西汉墓出土1枚,直径6厘米,重.6克,凹面刻“齐”等字。年,在广西合浦望牛岭西汉墓出土2枚,直径6.5厘米,重克,凹面刻有‘位’、‘阮’二字。年,在江苏铜山龟山西汉崖洞墓出土1枚,直径6.2厘米,重.57克。年在河北易县西干坻出土1枚,直径5.9厘米,重.8克,凹面刻有三个字。年,在河北满城凌天寨贾庄发现1枚,直径5.4厘米,重.9克,凹面刻三个字。年,在山西太原郊区的东太堡西汉墓出土5枚,直径5一6.4厘米之间,重量为两枚克,两枚克,另外1枚为克。其中4枚凹面刻有多字,而编号为34号的金饼刻字最特别,内容为“令之”。年,在陕西临渔武家屯管庄村东南秦栎阳城遗址范围内发现一窖藏,出土8枚金饼,时间在秦代到西汉初年。直径均为6厘米,重量为:两枚克,一枚.8克,三枚克,一枚为.5克,另有一枚.5克。凹面均有刻字。年安徽寿县陆郢出土14枚西汉金饼,直径5.2厘米。重量在.5一.5克之间。年,在河南郑州市古荣乡古城村西的汉荣阳故城内发现一窖藏出土4枚西汉金饼,直径4.9一5.1厘米,重.6一克,而其中.3一克的为3枚。年,在河北定县八角廊村的40号西汉晚期墓(五风三年入葬的中山怀王刘修墓)出土45枚金饼,其中40枚为小金饼,其余的原报告者可以依形态分为两种,即掐丝贴花镶琉璃面的马蹄金和麟趾金。’”(12)从以上材料看,金饼在汉代墓葬中发现如此之多,从中可以看到其已经是汉代的主要货币之一了,而马蹄金、麟趾金的发现微乎其微,可以说马蹄金、麟趾金不可能为汉代的流通货币,充其量只能是一种纪念币。作为决策人汉武帝,其制作马蹄金、麟趾金的动机值得深思。
注释:
2.江楠:《中国早期金银器的研究》,吉林大学博士学位论文,年。
3.甘肃文管会:《甘肃文物考古三十年》,第页,文物出版社,年。
4.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物馆、温泉县文物局:《新疆温泉县阿敦乔鲁遗址与墓地》,《考古》年第7期。
5.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大甸子———夏家店下层文化遗址与墓地发掘报告》,科学出版社,年。
6.严文明:《史前考古论集》,科学出版社,年。
7.田广金、郭素新:《内蒙古阿鲁柴登发现的匈奴遗物》,《考古》第4期。
8.叶舒先先生在:《文化传播:从草原文化到华夏文明》,《内蒙古社会科学》年第1期。
9.任乃强:《我国黄金铸币的历史考察》,《社会科学研究》年第3期。
10.高至喜:《湖南楚墓出土的天平法码》,《考古》年第4期。
11.司马迁:《史记·平准书》,第页,中华书局,年。
12.尹夏青:《汉代黄金货币初步研究一一兼论汉代的黄金问题》,西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年。
作者:刘慧中田庄管群谭景斌
原文刊于:《南方文物》,年第1期《海昏侯刘贺墓出土马蹄金、麟趾金意义探析》。文章略有增删。
来源:江西考古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