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疆,世界上离海最远的土地。
西汉张骞带领手下一百多人,从长安出发、经河西走廊开入茫茫的新疆,他第一次出使西域历经十三年,穿越河西走廊从北疆直抵蓝氏城(今阿富汗),又从帕米尔高原返回,到达南疆和田,穿越塔克拉玛干沙漠,经青海回到长安。
新疆,至此成为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碰撞的肇始。这里有白马寺驮经的佛教东传,也有大唐盛世下万国来朝的气派,还有天竺僧众穿越漫漫黄沙凿壁筑佛像的苦功。
张骞的出行开辟了中原王朝与西域诸国的交往,经过被司马迁《史记》中称之为凿空的西域外交之旅。一条连接中原王朝和西域诸国,甚至远达中东阿拉伯地区的道路被开通了。自此之后,这条道路上的客商来往不绝,沿途的客商将大量的丝绸、茶叶、瓷器带往西域,同时又将西域的马匹、香料和铁器销往中原王朝,而这条商路史称丝绸之路。
丝绸之路在穿越河西走廊之后,在敦煌和瓜州附近分道进入新疆。两汉时期,南疆地区尤其是今罗布泊地区自然环境尚好,这一带国家众多,由敦煌阳关和玉门关出关至南疆的丝路通道是当时的主线,能为商队提供良好的物资补给。
1
唐帝国建立后,先后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安西都护先驻于高昌(今新疆吐鲁番),后驻于龟兹(今新疆库车),而北庭都护府则驻在庭州(今新疆吉木萨尔)。在此背景下,由瓜州向北穿越北山星星峡,逾戈壁至伊州(今新疆哈密)的北道成为主要的进疆通道。
穿越河西走廊,经过险要曲折的星星峡之后,新疆便出现在眼前。“三山夹两盆”是人们对新疆地形最直观的描述。新疆的北面是阿尔泰山,南面是昆仑山,中部则有天山横亘其间。三座大山环抱着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
亚洲的内陆在远古时代还是一块沿海地带,在距今5亿年前的古生代,今天的新疆地区只有塔里木和准噶尔两块台地,其余的新疆大地还都沉睡在古特提斯洋的海底,直到距今约5千万年前始新世时期时,在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不断碰撞的抬升作用下,这片区域才开始从海底隆起,形成山地。
在塔里木盆地的边缘分布着成片的绿洲,这是由于紧靠天山南麓和昆仑山麓的冲积扇,高山的冰雪融水源源不断的滋养着新疆大地上脆弱的农牧业。这些冰雪融水形成的内陆河周围一般分布着星星点点的绿洲,这些绿洲就像一座座灯塔,是浩瀚大漠中来往商旅的补给驿站。
在新疆东侧,山地分部平均,与蒙古高原和河西走廊通达相连。延伸至蒙古东缘的阿尔泰山,为准噶尔盆地带来了开放的东南角,还为新疆自然而然的开辟了两条去蒙古高原的通路。而新疆的西侧,由于喀喇昆仑山、天山的阻隔,南疆相对北疆要显得较为封闭。
北疆的额尔齐斯河、额敏河、博尔塔拉河、伊犁河等,在阿尔泰山、塔尔巴哈台山、阿拉套山、博罗科努山和天山间开辟出了数条东西通道,使得北疆这些河流下游的中亚地区联系密切。在古代,在新疆失势的游牧民族往往经由这些通道向西迁徙,例如匈奴和突厥,遗留下了不少民族融合的佳话。
南疆尽管因山地的阻隔向西交通受限制,但是在喀喇昆仑山亦形成了几条对外通道,其中最为重要的要数古丝绸之路所经的沿喀什噶尔河上溯翻越天山南脉,至纳伦河和克孜勒苏河流域的通道。伊斯兰教最早便是经此传入西域。
新疆山地地形的分布特点,使得这里自古以来就成为四方文明竞逐、多元文化交流碰撞、融合之地。
2
新疆复杂的地质结构和多样的地貌形态注定了它的地下经过复杂的地质运动和生物化学、物理变化形成了丰富大量的地质矿藏。
沿阿尔泰山南麓和天山北麓分布的准噶尔(准北、准东和准南)储煤带、吐哈储煤带和三塘湖储煤带,是中国重要的煤炭产区之一。这里不仅有西北最大的露天煤矿——哈密三道岭煤矿,而准噶尔煤炭开采区还因所处区域周围的准噶尔盆地油田遍布,被称为“油海上的煤船”。
而除了矿藏之外,新疆还拥有丰富大量的贵金属资源。阿尔泰山、天山和阿尔金山是新疆主要的金矿区。黄金矿产资源相对丰富的新疆,曾一度吸引众多矿业公司来新疆掘金,从而掀起“淘金潮”。
而新疆的和田玉自古以来就是“中国四大名玉”之一。产自于昆仑山的和田玉,其玲珑剔透的质地,使其自古以来,就受到人们的热捧。西汉国宝级文物“皇后之玺”,年北京奥运会会徽徽宝“中国印”等,均以新疆和田玉作为材料。相隔数千年,中国人的审美以新疆的宝藏特产被紧紧地串联在了一起。
新疆矿产资源丰富,已经发现的矿种约占全国已发现矿产的85%,是全国几个少数矿种比较齐全的省。在已经探明的矿种之中,有8种居全国首位、63种居全国前十位。人均拥有量约为全国人均水平的4倍。
新疆的煤炭低硫低灰,富铁矿比例更是高出全国水平5倍,而且新疆拥有一批特色矿产,如新疆和田玉、钠硝石、皂石等。石油储量约为亿吨,占全国陆上石油储量的25%,石油保有量居全国第3位,未动用储量居全国之首。吐哈、准噶尔、塔里木三大油气沉积盆地蕴藏丰富的油气资源,是我国西气东输的起点。
新疆丰富的自然资源成为了名副其实的聚宝盆,这个盆里蕴藏着祖国经济建设的后备力量。而新疆经历了几个世纪以来的不断建设,它已经从一个落后的农牧业为主的区域,变身成一个沟通中外的交通枢纽和提供优质矿产资源的工业基地。
3
罗布泊,蒙古语意为多水汇集之湖,海拔米左右,位于塔里木盆地东部的最低处,塔克拉玛干沙漠的最东缘,若羌县北部,巴音郭楞蒙古族自治州东南部,中心位于北纬40.5°,东经90.3°。塔里木河、孔雀河、车尔臣河、疏勒河等汇集于此,曾经为中国第二大咸水湖,面积约-0平方公里。
罗布泊位于天山山脉以南,是通向南疆最近的通道。罗布泊在古代曾是一片巨大的湖泊,其较为优良的水土资源环境不仅为文明的兴盛提供了条件,更为丝绸之路的开辟提供了立足点。
在这黄沙万里的西部,塔里木盆地西高东低,罗布泊在历史上很长时间内都是这个盆地的积水和积盐中心,同时,其命运也随着水源的变化而变动。
汉代就已经出现沙漠化的罗布泊地区,其周边诸古城并不是人们所想象的大都会。西域沙漠河泽间的绿洲城市国家的规模十分有限,想要进一步扩张难免踏入沙海或者和大国竞争,往往有心无力。
即使是鼎盛时期的楼兰,据《汉书·西域传》记载,也不过“口四万四千一百”。这一时期的罗布泊水土条件已经是历史上最好,才能够支撑如此大规模的人口长期定居。原本是游牧性质的楼兰人,甚至在绿洲附近开始了农耕式的生活。
但是绿洲毕竟是沙漠中的异数,补充与循环全靠自身实力,对外界变化的接受阈值并不高。楼兰人对绿洲资源的过度使用,使自然坏境恶化,人们不得不开始逐水草而居的生活,人口也开始锐减。到了公元4世纪中叶,楼兰城更是被废弃,成为了神秘古国的代名词。
楼兰的发现与知名是因为20世纪初瑞典探险家斯文·赫定深入罗布泊地区的考古发现。他在楼兰找到了比欧洲早年的东汉纸张、渔网上用的铅和石锤、贝壳做的货币、来自异域的串饰、玻璃杯等等,这些发现令世界大为震惊。
楼兰文明的衰落主要是由于疏勒河、*河等注入罗布泊的河流断流,而对于深居内陆的文明来说,缺水意味着文明的衰亡。随着河流的改道,楼兰故国的居民开始逐水草而居,恢复了祖先生存的方式,而他们不断迁徙之后,也渐渐被其他文明和民族同化,消失在广阔的历史舞台。残存的楼兰故国遗址则仍旧无声地记录那段岁月,船形棺木、生殖崇拜、泥壳木棺以及微笑的小河公主都是楼兰文明留给后世的一个个未解之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