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论坛

首页 » 问答 » 问答 » 那布娃永不退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中国县域
TUhjnbcbe - 2023/1/24 19:05:00
白癜风可以植皮吗 http://m.39.net/disease/a_9105105.html

在新疆和布克赛尔县--江格尔的故乡,有这样一位老人,他与新中国共成长,他是新疆和布克赛尔县乌兰牧骑文艺队第一任队长、他是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祝赞词的代表性传承人...70年来,他不忘初心,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将文化的种子播洒到故乡,他就是今年87岁的蒙古族文化能人那.布娃。

近日,记者来到那.布娃老人的家,老人生活简朴、精神矍铄,房间里摆放着托布秀尔、手风琴等乐器和获得的各种奖章和荣誉证书,回忆起以前的岁月,他思维清晰健谈,把我们带入了那个年代。

少年时的爱好使他走上音乐之路

年10月1日,那.布娃出生在铁布肯乌散乡一个贫困家庭,过着游牧生活,家里以打猎为生,哪个地方动物多就去哪个地方居住,打一个兔子就吃兔子,有时父母没打到猎,全家一起饿肚子。那.布娃说,那时候生活太艰苦了,吃饭用的碗都是木头做的,在深山野林里,只有四五家人,枯燥而乏味。童年的晚上,唯一的乐趣就是用竹子做成竹笛吹出不同的声音,还学会了制作用来弹奏的托布秀尔,用红柳树制作琴杆,山羊肠做成琴弦,几个小孩一起唱唱跳跳,也为他走上音乐之路打下了基础。

年,那.布娃考上了新疆蒙古师范学校,他没有放弃自己的爱好,把托布秀尔和竹笛也带到了学校,课余时间时常拿出来弹奏吹笛,婉转悠扬的琴声使人陶醉,当时学校的老师知道他的爱好后觉得他是一个不可多得的音乐苗子,便决定培养他学习音乐,那.布娃用整整一年的时间系统的学习了乐理知识。年那.布娃毕业留校任音乐老师和化学老师,那一年,那.布娃也光荣的加入了中国共产*。

年,学校整体搬迁到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那.布娃申请回到和布克赛尔任教,他说,自己甘愿放弃大城市的生活,是想建设家乡,想为家乡出一份力,回来后一直在县第一中学教音乐和化学。

青年时的担当将“红色的嫩芽”播洒到基层

在家乡任教音乐老师时,由于业务能力强表现很突出,年,县里领导交给他一个任务,组建县里的文艺队,准备若干个文艺节目,参加塔城地区文艺汇演。当时,县里只有七八个人能胜任,经过二个多月的编排苦练,正式演出时拿到了地区一等奖,紧接着,又代表塔城地区到伊犁州演出,又拿到了一等奖。在这一年里,文艺队伍壮大了,演出也频繁了,十几个节目信手拈来,有歌曲、有舞蹈,不变的是开场舞--美丽的和布克赛尔。

“年成立的内蒙古第一支乌兰牧骑队(蒙语原意为红色的嫩芽,意为红色文化工作队)来新疆演出后,我们就萌生了在和布克赛尔县成立一支乌兰牧骑队的想法。”那·布娃说。经自治区有关部门批准,由15人组成的和布克赛尔乌兰牧骑队于年成立,那·布娃任是第一任队长。半个多世纪以来,不论时光如何流逝,队员如何更换,和布克赛尔乌兰牧骑扎根基层、服务群众的初心一直未变。

那·布娃说,印象最深的是第一次送文艺下乡,是从和布克赛尔县到一牧场,没有交通工具,他们装上行李,扛上乐器,20公里的路程,整整走了四个小时,演出时看到牧民们开心的笑脸,队员们觉得再苦再累也值得。

“一年四季都在下基层演出,一出门就是一两个月,回来时孩子们的个子又长高了好多。”那·布娃回忆说,“8—15人的乌兰牧骑队,有放电影的、有理发的、有给牧民检查身体的,还有帮助牧民洗衣服的、接羔子的、做饭的,所以牧民也非常喜欢我们,说毛主席的红孩子来了,有好吃的都拿出来给我们。”乌兰牧骑队员深入基层演出时,他们与农牧民同吃同住同劳动,一边积累创作素材,一边开展力所能及的文艺服务活动,还为牧民代购各种生活用品。

在担任第一任乌兰牧骑队长时,那·布娃坚持节目原创,要求创作的歌曲、舞蹈只演一次,那·布娃回忆说,光自己就写了多首歌。后来,那·布娃觉得队员们专业能力不够,必须要出去进修学习,才能更好的为农牧民送去*和政府的温暖和欢乐。在县里的支持下,队员们被派到北京、内蒙古进修,每年派三个人,直至全员都进修一遍。专业技术提高了,文艺队的名声也大了,在为基层农牧民演出的同时也走出去到北京、内蒙古等地演出,培养了一批批音乐人才,有些现在还活跃在国际国内舞台上。

永不退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践行不变的初心

年那·布娃光荣的退休了,他有了更多的时间搞创作,想为家乡的文化事业再出一把力。

他骑着自行车利用三年的时间,收集了个民间故事和谚语,年,出版了和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蒙古民间故事选集和蒙古族谚语。那·布娃自年开始创造歌曲、诗歌和祝词,年新疆人民出版社出版了第一本书《欢乐的牧民》,紧接着,《和丰赞》《土尔扈特的故乡》《和布克赛尔蒙古民间祝词选集》《和布克赛尔赞歌》也相继出版,他还积极参加社会公益性展演、宣传、讲座等活动。年参加首届新疆蒙古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类比赛—祝赞词比赛中获一等奖。年在内蒙古锡林郭勒举办的全国八省区“鹤吉勒根杯”祝赞词比赛中获三等奖。

“大力弘扬乌兰牧骑的优良传统,扎根生活沃土,服务牧民群众,推动文艺创新,努力创作更多接地气、传得开、留得下的优秀作品,永远做草原上的‘红色文艺轻骑兵’。”年,习近平总书记回信勉励内蒙古乌兰牧骑的队员,总书记的话也给了那·布娃创作的强大动力。

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和旅游部颁发证书,认定那·布娃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祝赞词的代表性传承人。他还开办了《蒙古族祝赞词培训班》和托布秀尔班(托布秀尔是蒙古族特有的弦鸣类拨弹乐器),传授了近50名祝赞词说唱家,托布秀尔更是教授广泛,成了老人到小孩都喜欢的一种乐器。和布克赛尔县也从60年代文化几乎为零到如今的文化强县。那·布娃说,自己永远不会忘记当年的苦日子和从前辈那里学到的基础和生活中的一切,那都是他创作的灵感和源泉;感恩共产*,才使他有今天的成就,自己要做一名永不退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践行不变的初心。

在我们即将结束采访时,那·布娃老人即兴表演起了赞美家乡的祝赞词,琅琅上口,舒展流畅...还和他的孙子巴塔.多努加一起用托布秀尔弹奏起了《黑走马》,看着那·布娃老人那执着的眼神和巴塔.多努加自信的眼神,我们相信“乌兰牧骑精神”必定能代代相传。(记者查燕荣)

1
查看完整版本: 那布娃永不退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中国县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