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泉水沟和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首次考古发掘取得重要收获
年7月6日-9月1日,中国人民大学历史学院考古文博系师生对*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泉水沟、都木都厄布得格两处遗址进行了首次考古发掘,并对附近地区进行了考古和铜矿调查。
泉水沟遗址,地处*生产兵团第五师双河市八十四团五连,南距博乐市约7公里,位于天山山系阿拉套山南麓冲积平原,北距冲积扇顶端约16公里,南距博尔塔拉河约8.5公里。遗址所在台地基座为5-6米厚的古河湖相沉积物,现代地表种植小麦、玉米、苜蓿等,植被繁茂。遗址范围可达上百万平方米,经调查初步确定西部高台地为居址区,东部稍低处为墓葬区。本次共发掘平方米。东区发掘出一10米见方的带基槽的土石墓围,中部有两座竖穴土坑墓,其中一座有木棺印痕,墓主人侧身屈肢,随葬夹砂灰陶平底陶罐和铜扣各一;另一座被盗,墓底人骨之下有烧灼过的兽骨,当有过火葬仪式。西区发现的遗迹仅有一座灰坑,文化层和灰坑中出土夹砂灰褐陶、灰陶陶片、石磨盘,内附残铜的陶“坩埚”、铜铁制品残件、铜炼渣、铜矿石,以及羊、马、牛的骨骼牙齿等。初步判断,墓葬和居址大体同时,主体继承安德罗诺沃文化传统,但居址红褐陶居多、常见附加堆纹、有管状流和圜底器等特征,又不同于典型的安德罗诺沃文化,类似遗存见于哈萨克斯坦东部地区,年代或在公元前1-前年之间。
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位于*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博乐市小营盘镇明格陶勒哈村东侧,东南距博乐市约36公里,位于阿拉套山南麓另一冲积扇顶面,其东侧为哈日图热格河谷。遗址区域覆盖较浅土层(0.1-1.5米),下为砾石层,现代地表为草原,可见数十座石堆墓葬等遗迹。本次共发掘平方米,分为南北两区。南区发掘了四座墓葬、解剖了一个三角形石围聚落,北区发掘了一处方院聚落。
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南区的四座墓葬都是土石封堆,最大的一座封堆直径17米、下有棚木。墓室为竖穴土坑或石块垒砌,大致都为东西向,墓主人侧身屈肢或仰身直肢,个别随葬骨哨、铁器(已锈蚀)等,大致年代在公元前1千纪前中叶,即所谓斯基泰文化阶段。三角形石围聚落(石城)面积约7.5万平方米,南侧有门,西墙被已经发掘的三座小墓叠压,年代当不晚于墓葬。解剖发现,石围墙(城墙)下层为土夹石堆筑,上层垒筑石块,现仅略高于地面,宽1-2米。围墙内现地面0.3米以下有一层红胶泥面,或为当时活动面。
都木都厄布得格遗址北区的方院约40米见方,高出周围1-2米,南侧有门。解剖发现有逐层堆土的墙体,内侧以石块垒砌围护。院内发掘部分发现二三十个直径2-3米的规整圆形窖穴,也有个别带圆形地面式灶的房屋(局部),出土陶片主要为夹砂红褐陶的敛口瓮残片,估计与仓储有关。此外还发现了绿釉陶器耳、骨簪、一面有条形抹痕的红砖,以及羊、马、牛等家畜的骨骼。出土遗物与其东南60多公里处的达勒特古城遗物有相似之处,年代约在蒙元时期。
本次发掘共揭示出三个时期的文化遗存,分别为公元前2千纪后半叶的青铜时代晚期遗存、公元前一千纪前中叶的早期铁器时代遗存,以及蒙元时期遗存。对于研究欧亚草原地带距今3年以来的文化谱系、聚落形态、丧葬习俗、经济形态、技术系统、社会状况和人地关系,具有重要价值。其中这次发现的青铜时代晚期的铜铁复合制品,年代或与甘肃磨沟人工铁器年代相当,为研究早期冶铁技术的传播增添了新资料;同时期的带基槽的土石墓围和铸铜“坩埚”也都罕见。三角形石围聚落(石城)时当游牧发达的斯基泰文化时期,当时长城沿线直至天山以北的北方草原地带都是常见墓葬而几乎不见居址,因此这个发现很值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