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城市建设可以让
百姓生活得更幸福、更便捷,
那科教文卫事业的发展
则让群众生活得更安心、
更舒心。
教育事业
从最初仅有几所学校、
校舍是土坯房、教师师资力量匮乏,
到九年义务教育、“两免一补”、
精河县还实施了15年免费教育政策......
改革开放40年以来,
博州教育质量逐年提高,
硕果累累。
▲年原博州一中教学楼。阿·乌云摄
▲年第一个教师节博州庆祝大会现场
▲庆祝大会上的优秀教师
▲年,原博乐县小营盘区(今博乐市小营盘镇)新建一座平方米砖混结构的托儿所,学龄前儿童为前来参观的领导唱歌。
▲年,小学生看展览。
▲年,学生做化学实验。
▲年,学生做物理实验。
▲上世纪80年代的博乐市二中教学楼
▲上世纪80年代,博乐市二中学生做广播体操。
▲年,师生们在上课。
▲年,温泉县直幼儿园的师生们为儿童节准备节目。
▲年,博州托儿所大楼外观。
▲年,某音乐培训班,老师授课。
▲年的博乐市蒙古二中教学楼
▲年新建的博乐市三中教学楼
▲上世纪80年代,温泉县二中学生学习张海迪演讲会。
▲演讲会上,温泉县二中学生代表演讲。
▲学生代表演讲。
▲0年左右的电脑课堂
▲5年左右的博乐市二中。孙明亮摄
如今,
博州学龄前儿童就近入园,
其他学龄段学生“应入尽入”,
且能享受到各种补贴,
越来越多的博州学生考入大学,
接受高等教育......
▲9年9月,华中师大一附中博乐分校落成典礼。
▲如今的博乐市锦绣小学
▲年3月,博乐市小营盘镇达布呼尔特布呼村双语幼儿园里,老师给孩子们上课。于苏甫·艾尼摄
▲年9月,温泉县扎勒木特乡幼儿园内,小朋友们正在阅读图书。王伟摄
▲年8月,温泉县哈日布呼镇乌拉斯塔村刚落成的幼儿园。代天骄摄
▲乌拉斯塔村幼儿园内,孩子们的住宿环境。代天骄摄
▲快乐的孩子们
医疗事业
据资料记载,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成立时,
全州只有4家医疗机构和46名医务人员。
年12月,医院的基础上
医院成立,
当时有56名工作人员。
上世纪70年代以前,
州、县医院医疗设备差,
临床诊断主要靠视、触、叩、听方法,
仅能诊治内外科常见病和做一般的外科小手术。
年,自治州有卫生机构47家,
床位张,医务人员人;
乡村医疗机构家,乡村医生人。
改革开放以来,
这种状况得到明显改观。
▲上世纪70医院老病房
▲上世纪70医院职工住房
▲昔日,医生到牧区义诊。
▲上世纪70年代,患者做脑电图。
▲上世纪80年代,五官科医生问诊。
▲上世纪70年代手术
▲年7月,医院正式开诊。医院门诊楼。
▲医院
▲上世纪90年代,医生包装散药。
▲上世纪90年代,医生在药房包药。
现在,医院不仅
硬件设施得到有效改善,
医院的医疗水平也有了很大提高,
州、县(市)、乡、村四级医疗卫生
保障网基本形成,
加上我州医保政策的日趋完善,
博州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
▲8年,医院新住院楼投入使用。冯博摄
▲现在的医院门诊大楼
▲年7月,医院内,援博医生给该院检验科医生介绍全自动生化分析仪。于苏甫·艾尼摄
▲医院手术室
▲医院医生做心脏介入手术。
▲如今的温泉县哈日布呼镇卫生院全景
▲医院
▲医院门诊大楼。(医院的照片由于群提供。)
文化事业
40年,
在历史长河中只是一瞬,
但对于博州的文艺、广播电视、
新闻出版事业的发展来讲,
却弥足珍贵。
在沧桑巨变中,
博州逐步进入数字化时代。
▲上世纪80年代初,温泉县乌兰牧骑队在牧区演出。
▲曾经,乌兰牧骑队去牧区演出时,用马车拉装备,艰难行进在泥泞的道路上。
▲年,原博乐县小营盘区(今博乐市小营盘镇)社火队,春节期间在博乐城区社火表演。
▲年大年初一,原农五师演出队演出。
▲曾经的舞蹈演员
▲年,博州举行首届打字比赛。
▲打字比赛现场
▲年,原博乐县广播站新建成65米高的天线铁塔。
▲年精河县电视台电视节目制作设备
▲上世纪80年代的温泉县广播电视录转台
▲现在的温泉县电视台大楼及广播电视录转台。陈星摄
▲如今温泉县哈日布呼镇的社火
▲如今深入基层一线的文艺演出
▲敲锣打鼓闹新春
▲赛里木湖上的马头琴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队员坐着大巴车去演出。
▲温泉县乌兰牧骑队在牧区演出。
走过58年岁月的《博尔塔拉报》?●○▲年7月1日,博尔塔拉报汉文版创刊。
▲《博尔塔拉报》三种文版创刊号
▲年创刊一周年留念
▲年6月29日,《博尔塔拉报》蒙文版创刊大会。
▲年通讯员培训班
▲年,采通室同志合影。曾经报社的科室设置很简单,只有编辑室和釆通室,采通室也就是现在的记者室和总编办,负责安排记者采写稿件、外部通联、稿费发放等工作。现在,报社有了汉维蒙编辑室、记者室、网编室、办公室、总编办、广告部、印刷厂。
▲大约是在年,部分采编人员合影。
▲上世纪80年代末,报社工作人员夜间收讯。
▲上世纪80年代,汉文编辑部采编人员开编前会。
▲年,报社职工打字。
▲上世纪80年代,工作人员拣字。
▲上世纪80年代,工作人员铸字。这项工作,自《博尔塔拉报》年创刊一直延续至上世纪90年代。
▲从创刊开始直到2年,一代采编人员手工画版40多年。
那时的一份报纸要经过记者采写,主任分稿,编辑画版,印刷厂职工拣字、拼版、打初稿样,校对员校对,编辑、主任、总编再一遍一遍过错字等诸多流程。如今,我们的每一份报纸、每一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