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客在赛里木湖畔拍照留念。石榴云/*日报记者阿扎提·玉素甫江摄万人次、万人次、万人次、万人次、.1万人次……从年至年,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旅游人数不断增加,今年更是有望达到万人次。旅游人数的快速增长,见证了博州加快推进全域旅游发展的铿锵步伐。
博州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曾几何时,抱着“金饭碗”的博州,旅游业发展却不温不火。来博州的游客,大多是冲着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以下简称:赛里木湖景区)来的,其他旅游景点门可罗雀。如今,博州大力推进全域旅游发展,促进旅游业从“一季游”向“四季游”、从“景点旅游”向“全域旅游”转变,打造旅游发展新格局。
博州,这个处于西北边陲的地州,走出了一条高质量发展的全域旅游之路。游客在赛里木湖景区放风筝。石榴云/*日报记者阿扎提·玉素甫江摄保护第一绿色成为最亮的颜色初夏时节,一走进赛里木湖景区,游客的目光就会被蓝色湖泊所吸引。远处高耸的山峰与绿油油的草地相连,宛如一幅山水画卷,引得不少游客纷纷举起手中的手机或相机拍照留念。
“这里真的太美了,像仙境一样。呼吸着新鲜空气,吃着新鲜的高白鲑,我们都不想回去了。”第一次来赛里木湖景区旅游的上海游客李琪,不停地按下相机快门,“在这里,随手一拍都能拍出特别美的画面,快门一按就是张大片!”
赛里木湖风光黄宏才摄在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工委副书记、管理委员会主任刘晓贤眼里,赛里木湖景区最重要的资源,就是生态资源。“我们既要金山银山,也要绿水青山。赛里木湖景区的发展一刻都离不开生态保护,一切发展都要以保护生态为前提。”刘晓贤说。
早在20年前,赛里木湖景区就拆除了景区内的度假村、羊毛皮收购站等建筑,取缔水上游船经营活动,尽力恢复景区的原生态面貌。
这些年,赛里木湖景区一直实行污水源治理、草场禁牧、植被恢复、湖泊生态保护等工程,还通过沟道填补、抛石固岸、建旅游厕所、投放垃圾桶等一系列举措,为净化赛里木湖的水质、美化景区的环境做着努力。
赛里木湖湖心岛李强摄“不让一滴污水流进赛里木湖,不让一片垃圾留在赛里木湖。”这是对每个赛湖人的要求。“在赛里木湖,我们要求地上不能见到垃圾。有时候,我们的干部去巡查,看到地面上有垃圾,都会顺手拾起。现在,大家都已经养成了很好的习惯。”湖北援疆干部、赛里木湖风景名胜区管理委员会旅游发展管理局副局长罗亚男说。
年,赛里木湖水质达到Ⅱ类指标,透明度高达10到12米,是我国目前已测定的所有湖泊中水体最清澈的湖泊,是当之无愧的西域净海。
多年来,赛里木湖景区先后获得“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国家湿地公园”“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等称号,被誉为“大西洋最后一滴眼泪”……这一个又一个殊荣,是对赛湖人最大的褒奖。5月11日,赛里木湖景区被确定为国家5A级旅游景区,进入了国家最高等级景区行列,实现了博州国家5A级旅游景区零的突破。
“创建‘5A’不是终点,而是起点。”刘晓贤说,“下一步,在保护好生态环境的前提下,我们还要做好完善提升工作,计划投资5亿元建设高标准国际滑雪场,将赛里木湖打造成春赏花、夏避暑、秋登山、冬滑雪的全季旅游特色景区。”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大力实施艾比湖生态恢复和治理工程,水域面积恢复到平方公里,丰富的水资源补给使周边湿地重现生机。通讯员安晓龙摄
以“湖”为媒带动群与旅游发展“早上在博乐市吃早饭,中午在赛里木湖赏美景,晚上可以在温泉县泡泡温泉,这样的旅游行程真的是贴心又舒服。”16日,来自乌鲁木齐的游客肖明慧已经提前规划好第二天的旅游行程。
“赛里木湖景区是博州的龙头景区。我们依托赛里木湖景区,打造全域旅游,以‘一湖’带动全域旅游发展。”博州文化体育广播电视和旅游局局长王燕介绍,通过资源整合,博州已经形成了完整的“食、住、行、游、购、娱”旅游产业链。
赛里木湖风光博州融媒体中心图库近年来,博州按照“一县市一支柱一品牌”思路,全力打造“游在赛湖”“养在温泉”“娱在博乐”“嗨在精河”“购在山口”旅游产品体系,打造以环博州大环线和连接博州景区景点群为主的系列一日游、二日游、三日游和多日游旅游线路,并推出了以休闲观光、温泉康养、乡村体验、边境购物、红色教育、沙漠越野、摄影采风、科考研学、民宿风情、特色美食、水上运动、低空飞行为主题的系列特色旅游产品。
为了弥补全域旅游发展的短板,博州主动突击,积极推进全州自驾环线游项目建设。
年底,博州全域旅游环州公路项目完工,使博州交通旅游线路从阿拉山口—夏尔希里—米尔其克—温泉—赛里木湖—三台林场—巴音阿门—托托镇—甘家湖—阿拉山口全程连接,将博州旅游景区全部串点成线,全域风景旅游路线由之前的“W”形变成了如今的“U”形,大大缩短了博州全域旅游的路程。
“如今,博州已经形成铁路、公路与航空交通并举的立体交通网络,全州干线道路全部串联起来,形成全州一环,为全域旅游发展奠定了基础。”王燕说。 随着博州全域旅游渐入佳境,除了赛里木湖景区,其他风景优美的地方也渐渐成为众多游客心驰神往的旅游胜地:艾比湖、夏尔希里自然保护区、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甘家湖白梭梭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哈日图热格国家森林公园……越来越多的游客感受到博州别样的风景。处处是风景、处处皆可游的博州“大景区”图景日渐清晰。
冬日的温泉博尔塔拉河国家湿地公园。通讯员孙明亮摄
全民参与美了乡村富了乡亲5月18日上午12时左右,巴音加甫家的小院里热闹起来,几名游客来到他开设的阿勒腾托锅农家乐吃饭。于是,厨房里叮当作响、小院里热热闹闹,巴音加甫忙碌的一天就这样开始了。
巴音加甫是温泉县扎勒木特乡博格达尔村村民。博格达尔村地处博尔塔拉河国家湿地公园旁,是远近闻名的“生态旅游示范村”,发展农家乐可以说是占尽天时地利。
“以前一家人靠放牧为生,吃不好、住不好,从早忙到晚,一年的收入只够一家人的生活开支。现在通过发展旅游业,我们的日子越过越红火了。”巴音加甫高兴地说。
如今,博格达尔村已经从一个牧业村变成了旅游村。村民纷纷走出草场,完成了从农牧民向旅游从业者的身份转变。截至目前,全村已发展十几家有规模的农家乐。
博格达尔村的变化就是全域旅游带来的。“全域旅游发展,最重要的是要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王燕说。
每到周末,在博乐市贝林哈日莫墩乡夏热勒津村,村民王艳玲的“小荷度假村”就热闹非凡,游客们体验采摘乐趣、欣赏农家美景、品尝着农家饭,享受田园风水。“再过两个多月,荷花池里的荷花盛开了,游客就更多了。”忙里忙外的王艳玲脸上始终洋溢着笑容。
荷花池博州融媒体中心图库乘着博州大力发展全域旅游的发展机遇,夏热勒津村迈开了旅游业发展的步伐,村里打造了近百亩荷花池,为游客提供赏花、就餐、钓鱼等乡村旅游服务,使夏热勒津村成了远近闻名的“荷花村”。王艳玲看准发展机遇,率先在村里开了农家乐。如今,农家乐生意越来越火爆,王艳玲一家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
近年来,博州全面推进全域旅游发展,催生了一批像巴音加甫、王艳玲一样通过发展旅游业增收致富的群众。
博乐市风光博州融媒体中心图库“发展全域旅游,不仅便利了游客,也提升了当地百姓的生活水平,是一个多赢的结果。”王燕说,下一步,博州将重点突出旅游景区“点”上打造、旅游公路“线”上贯通、全域旅游“面”上提升,串点成线、连线成面,着力构建点线面“三位一体”旅游发展新格局,切实把旅游业打造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努力把博州创建成为自治区级全域旅游示范州,向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迈进。
来源:石榴云
博尔塔拉报社出品
监审:吕海洪编审:符艳平编辑:姚倩责编:姚倩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话题#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