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记一
作者:赛里木湖路消防救援站政治指导员
顾明璇
今天,我想从熟悉演练与灭火救援实战安全职责方面进行讲述分享。首先从一起重点单位演练,一起高速灭火救援两起案例,开始我的讲述。
第一个案例是支队全勤指挥部对州文化体育中心拉动演练中我消防站出现的问题思考,年2月10日支队全勤指挥部模拟州文化体育中心会议馆发生火灾,对博乐市两个消防站进行实战化拉动演练,现场由总指挥随机设定警情,并在演练中根据现场情况增设几个作战小组检验消防站应变能力。
由于我消防站人员有限,两名指挥员也编入战斗组一同进入现场,参与作战。在此过程中出现现场指挥员对各战斗小组情况不清晰,各战斗小组无法统一调派,造成各自为战情况,指挥员没有发挥出统一调派、协调的职责。在实际当中也常有此类现象,指挥员进入火场指挥,对内部各战斗组织间的协调,外围的警戒、供水,安全措施的采用都无法进行统筹调派。我们在学习、演练中遵循的很多安全程序,在实战灭火救援当中没有切实被指挥员和战斗员充分执行(例如:进入内部前的评估观察、进入的安全行进、指战员间的联络、救生照明线的使用、水枪阵地的设置等等),通常都是边展开作战边观察、边调整部署,这样就会出现安全隐患同时也影响救援效率。
内攻搜救是消防员面临的最危险的情况之一,搜救前应先评估整体环境再拟定搜救计划,在搜救环境、消防人员安全和救援优先的前提下,依据火场状况及受困者位置,规划进入与撤离路线,消防人员应穿着全套个人防护装备、携带搜救器材及水枪掩护的安全状态下,才能执行内攻搜救任务。要让这些规则变成我们灭火救援的习惯性意识,一以贯之。
第二个案例是年1月11日,g30高速一场高速交通事故引发火灾的救援,消防站到场经过侦查,一辆小轿车追尾半挂货车并起火,火势较大,货车车体大部分过火,车辆是加气车;后车轿车内有一人被困。消防站到场后利用一支水枪掩护,携带救援工具组准备到场救人,在距离事故地点约30米处,现场突然发生爆炸,且有不明物体飞落,爆炸物不明确,听到爆炸巨响后指挥员迅速组织指战员撤离,撤离至消防车侧面,利用水罐车为掩体进行避险,在间隔约6、7分钟后挂车再次发生爆炸巨响。经过询问司机火车上拉载的为生活用品,燃料气罐是满载状态。判断是车载加气罐烘烤发生爆炸。炸裂罐体残片飞出现场约米,整罐飞出现场约米。
在我们日常了解、学习当时加气站、气罐改装等相关人员告诉我们,加气车发生火灾或事故,只要阀门不损坏,冷却关阀就可以,阀门损坏就监护排空,气罐是很安全的;车用天然气储罐:位高真空绝热熔器,设计有双层(真空)结构。罐体安全性能好。因此在救援中通常都是灭火、冷却、关阀。通过这次灭火救援,使我意识到扑救此类加气车辆火灾一定要做好安全防护和紧急避险的应急准备;同时也是我坚定了一个理念,在灭火救援现场没有任何情况是绝对安全的,要做好最不利情况下的应急准备。而避险能否成功的关键就在于指挥员和安全员,现场研判。现场人员应发挥专业判断,综合人、事、时、地、物的整体情况,作最适时恰当的处置。
两个事例反映出了,指挥员的现场管控和掌控全局的能力直接决定救援行动能否高效、顺利、有序、成功。
最后和大家分享一些我的想法:
灭火救援突发情况是消防救援人员所要面对的最危险的情况之一,要降低这类危险的最好方法,就是加强建筑物演练和搜救训练;完整的内攻搜救是需要靠团队合作来完成的;要完成安全、有效的救援工作,必须经过长时间的练习并参与实际救援来增加临场的经验与应变能力;切勿图快,让一切工作按着计划正常执行,严格按照操作规程办事,并对周边环境保持高度警惕;重视个人防护装备,个人防护装备能有效预防各类伤害,所以,请确保消防员穿戴整齐、并穿戴好所有个人防护装备。
日记一
作者:三峡路消防救援站副站长
武俊鹏
通过近期灭火作战安全学习和训练,回顾自身年加入消防救援队伍以来,自身在灭火救援作战当中仍然记忆尤新的二场战斗。第一起火灾类型为高层建筑火灾扑救,当时作为一名普通的战斗员,内心深处最担心的是兄弟单位一起参加任务战友的安全,由衷佩服的是他们高效的灭火作战能力;第二起火灾类型为大跨度厂房火灾扑救,作为一名灭火救援攻坚组成员,打心底里担心自己,以及和我一起入伍、一起下队、一起考学、一起毕业、一起实习,正在我身前一起并肩作战的好兄弟的安全,这场火灾中多个作战单元协同作战的必要性,以及现场指挥决策部署的重要性,让我大开眼界、感悟颇深;第三起火灾类型为地下冷库火灾扑救,作为一名指挥员,我无时无刻都在担心和我共同战斗,队站所有兄弟的安全,灭火救援结束后,回想起火灾现场安全管控措施不严密让我至今都胆胆战心惊。
这三起火灾从高到底,降低的是物理高度,但却承载了我从一名普通消防战士,到一名灭火救援业务骨干,再到一名指挥员的蜕变,走过的是使命,成长的是初心,进步的是安全与责任。
第一起高层建筑火灾扑救战例。年10月,我正在参加“第二届世界进口博览会”消防执勤安保。当时根据任务划分和要求,执勤安保采取网格化定点式执勤方式,我们一车五人的执勤区域是一平方公里的一个网格化单元。下午14时左右,一个33层住宅小区,顶楼一户西侧靠近窗户的阳光房杂物起火,无人员被困,房间内大约两米多高的火苗透过西侧的窗户在楼下清晰可见。接警后,不到两分钟我们就抵达现场,由于当时的指挥员和驾驶员是嘉定支队人员,对现场比较熟悉,指挥员命令我们三人待命,自己和一名驾驶员穿戴好个人防护装备,仅仅携带破门工具,乘坐消防电梯直达33层着火层,在小区物业的配合下,利用室内消火栓和灭火器成功扑灭火势,灭火救援战斗从开始到结束不到10分钟,真正做到了两分钟到场,三分钟处置,五分钟消灭灾情,充分体现了消防救援队伍高效的实战能力,展现了全心全意为民服务的良好形象。这是我当兵入伍以来第一次参加高层建筑火灾扑救的警情,灭火战斗结束后,我被两位战友的灭火救援能力深深折服,竟开玩笑的说到“你们这灭火不就跟玩一样嘛”,简简单单的一句话,体现了我对高层建筑火灾扑救难点的无知。
通过近期作战训练安全学习,对这起高层建筑火灾进行回忆式案例复盘后,个人认为此次灭火作战存在较多的灭火作战安全风险点,也对高层建筑火灾的扑救深有体会:一是灭火救援攻坚组少于三人,违反灭火作战内攻要求,一但有救援人员出现意外,一人根本无法进行第一时间救援。二是乘坐消防电梯直达着火层,并在着火层设置水枪阵地。三是只携带破门工具进行灭火作战,突发险情完全无法处置。四是未明确紧急救援小组和紧急撤离路线。五是未组织现场讲评和设立警戒。六是高层建筑火灾,初期灭火作战效率极高,危险小,现代化城市网格化微型消防站的建立和灭火救援作战能力的提升,是高层建筑火灾高效处置的最佳手段。七是固定消防设施完整好用是此次灭火作战成功的关键。八是消防人员熟练掌握消防固定设施操作是这次灭火救援成功的基础。
第二起大跨度厂房火灾扑救战例。年11月一天下午15时左右,一声警铃将我从梦中的故乡拉回到火灾现场。着火地点为乌鲁木齐经济技术开发区安户街消防救援站辖区,一个约平米的食用油生产加工包装车间起火,厂房高度约5米,厂房南侧是连接储存大量食用油成品的库房,西北角一栋4层的小型办公区连接生产车间,无人员被困。我们三车17人约15分钟到达火灾现场,当时高达约3米的火苗已从厂房顶边的窗户窜出,相距30米都能感受到热浪辐射的温度,指挥员立即组织一个灭火作战单元和一个排烟小组,利用串联供水的方式,一条干线两只枪,对南侧库房进行保护并压制火势。此前沙坪坝专职消防队于5分钟前已到达现场,正在控制火势向西北角办公区蔓延并压制火势。刚到场时我是排烟组成员,主要采取自然排烟的方式将库房上下左右的玻璃全部打通,由于两个消防站初战到场载水量大约只有50吨左右,灭火作战进行15分钟时出现供水中断,导致火势有反扑态势,8分钟后开发区大队五个消防救援站增员力量相继到场,利用串联式、不间断供水为两个灭火作战单元进行保障,火势在30分钟后得到有效控制,但现场最高指挥员并未组织内攻灭火,不能进一步消灭火势的潜在危险,支队全勤指挥部到场后,乌鲁木齐市支队长立即前往作战阵地重新划分灭火作战单元的内攻小组,采取强攻近战、交替掩护、分段消灭的灭火战术。经过3个多小时的艰苦奋战,大火被成功扑灭,成功保护南边近平米仓库的大量物资。
经过回忆式案例复盘后,个人认为此次火灾扑救仍然存在以下几个灭火作战安全风险点:一是初战指挥员未合理安排灭火救援战术,预估增员力量到场时间,灭火救援作战中供水间断,以致火势有反扑态势,导致前期作战效果大打折扣。二是由于火势较大,第一到场力量几乎全部参与灭火作战,灭火救援作战初期未设置安全员,增加了灭火作战安全风险。三是全勤指挥部撤离后,内攻灭火未使用安全绳和救生照明线,当时厂房已成“v”字型坍塌,当时觉得厂房内部浓烟已被排出,余火在哪清晰可见,烟气不是很大浓度很小,觉得戴不戴空气呼吸器都一样,当时我身上个人防护装备呼救器损坏,腰带上只带了一把腰斧,一但发生二次坍塌,一把腰斧承载了生命的希望,我和正在清理余火的内攻组成员很有可能有去无回。四是未明确紧急救援小组和撤离路线,一但发生意外并不能在第一时间救出被困人员。五是安全员职责不清,未检查内攻人员个人防护装备,未对空气呼吸器压力进行登记,内攻人员部分未携带对讲机。六是由于全勤指挥部到场时间较晚,现场车辆停放混轮无序,甚至有工厂车辆进出厂区大门,无人指挥后勤保障单元。七是灭火作战结束后未组织现场讲评,未能在作战现场真实有效的提升消防救援人员灭火救援作战安全能力和意识。
第三起地下冷库火灾扑救战例。年11月5日20时57分,零下20度的寒风刺落了别珍套山旁的晚霞,一声警铃冲破了刺骨的寒风疾驰而去。温泉县安格里格镇二大队一民房起火,火势较大,无人员被困,火灾现场距队站约16公里,三峡路消防救援站两车11人,于21时28分到达火灾现场,立即出一支干线两只枪对火势进行压制。21时51分,在灭火作战攻坚阶段,接指挥中心报警,距队站约2.5公里处,温泉县芭提雅右侧地下冷库起火。接警后,消防站立即出动一车两人赶赴芭提雅火灾现场,协同现场民警铺设两条干线两只水枪对火势进行压制,同时调派安格里格镇正在灭火作战的城市主战消防车,一车六人增员地下冷库火灾。22时36分第一批增援力量到场,第二批增员力量在成功处置安格里格镇灾情后,一车5人于22时51分到场。23时06分,火势得到压制,但现场浓烟较大,温度较高,继续利用排烟机进行排烟作业至23时52分,随着现场烟气浓度降低,一名指挥员,两名战斗员组成内攻侦察、灭火攻坚组,携带强光照明灯、救生照明线、热成像仪,铺设一条干线一只水枪进行掩护,进入地下冷库开展侦察、灭火作业,经现场侦察,发现最大的3号冷库1米以上的聚氨酯保温材料仍在持续燃烧,1号、2号冷库门处于锁闭状态,1号、2号冷库表面温度较低,存在火点的可能性较低。随后,立即对3号冷库火势进行扑灭,并联系负责人交送1号、2号冷库钥匙,次日0时03分3号冷库火势彻底扑灭,3名指战员立即撤离至安全地带。由于扑灭火势后现场水蒸气与烟气混合物浓度较大,继续进行排烟作业。00时17分,冷库钥匙送到,随即,一名指挥员进入火场内部对1号、2号冷库进行火情侦察,经侦察,1号、2号冷库未发现火点,且冷库内物资完好,指挥员立即撤离现场。0时35分,现场指挥员在确定现场无继续燃烧起火可能性后,下达收整器材命令,1时06分,与现场民警交接后,消防救援大队3车11人全部撤离现场。此次火灾成功保护地下室两个冷库物资和毗邻建筑芭提雅的安全。
经过近期作战训练安全知识学习和训练后,通过这起火灾的回忆,个人认为在此次两起火灾连续作战中,存在以下几个灭火作战安全风险:一是未留足备勤力量,在多起火灾并发时灭火救援力量严重不足,导致未能在第一时间组织排烟降毒和内攻灭火,且在增员途中车辆行驶安全管控不到位。二是公安人员盲目出直流水排烟降温导致地下室积水近60厘米,内攻灭火时积水完全湮灭战斗靴,当时夜间气温零下20度左右,极易对救援人员造成冰冻物理伤害。三是未组织现场现场安全评估,未全面了解起火建筑结构布局,地下室冷库为违规建筑,没有设计图纸,现场负责人对冷库布局描述模糊不清,是导致没有第一时间内攻灭火的重要因素之一。三是车辆停放、人员站位不合理,通过第二天火灾调查,发现地下冷库上方道路,已沿冷库边缘出现裂缝,灭火作战时未能发现具有坍塌发风险的安全隐患。四是未设立紧急救援小组,指挥员进入内攻灭火前,未对其余作战力量未进行细致的安排部署,存在较大的作战安全风险。五是安全员未对内攻人员空气呼吸器压力进行登记,且安全员在内攻人员进入后未能及时与内攻人员取得联系,并进行安全提示。六是内攻灭火时间把控不准,排烟作业时间较长,在地下室烟气浓度相对较低时,指挥员对现场安全风险预判不准,过度追寻绝对安全,未能及时组织内攻灭火。七是第二次内攻侦查、排除险情,仅设置一名指挥员,违反灭火作战安全规定,指挥员对自身能力过度自信,一但发生意外,不能第一时间进行有效救援。八是内攻灭火时未组织安全员对地下积水进行漏电检测,仅仅是通过多次询问知情人确定断电后,就进入已经有近0.6米积水的地下室内攻灭火,虽然队站未配备漏电检测仪,但指挥员和安全员并未联系专业人员采取效手段进行漏电检测确认,这是此次地下室火灾扑救存在最为严重的作战安全风险,一但发生漏电,后果不堪设想。
内容整理:苏建南
编辑:肖姗姗
审核:吐尔逊·拉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