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日话题:
卫拉特蒙古和格鲁派的交融——点灯节的来源考究
前言
蒙古族遍布世界各地,也是中国人口基数比较大的民族,有着众多的习俗。但蒙古族仅仅是指一个民族共同体,在这个共同体下有着多个支系。如喀尔喀蒙古、科尔沁蒙古、卡尔梅克蒙古、卫拉特蒙古等以部落或地域为称呼的蒙古人,汇聚了蒙古族的多元一体化。
而卫拉特蒙古是蒙古族内较为独特的一支,有着与其他蒙古部不一样的节日传统,在大同小异的同时又不失特色。祖鲁节,俗称点灯节,是卫拉特蒙古的传统节日之一,其节日最初为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又称黄教)的宗教节日,在时代的演变中,逐渐成为民族内部的娱乐节日,如今成为一种民俗节日。从宗教化、娱乐化再到民俗化,其背后既是时过境迁的被动变化,亦是展示民族特色的主动改变。点灯节也成为了当今新疆蒙古族的文化符号。
关键词:卫拉特蒙古格鲁派点灯节民俗
正文:
说来有趣,当我撰写这篇文章时,正好是蒙古族传统节日点灯节,有些许玄学的意味。本文我将从学术的角度来探讨点灯节的来源,并结合自身过节经历和部分拙见来展现点灯节的现状。首先,要想了解点灯节这个节日,必须要了解节日的参与者即卫拉特蒙古族的历史,我先前写道,点灯节是蒙古族的传统节日,确切来说,点灯节是卫拉特蒙古最重要的传统节日,在过去其重要程度不亚于如今的春节。现在要将眼光拉到位于新疆境内的蒙古族,今天的卫拉特蒙古族主要分布在博尔塔拉蒙古自治州、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及布克赛尔蒙古自治县,今天生活在新疆蒙古族主要是卫拉特蒙古的后裔。
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一.卫拉特蒙古的历史:
卫拉特蒙古是蒙古这个伟大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辉煌悠久的历史,也形成了独有的卫拉特蒙古文化和习俗。曾长期活跃于我国的西北和蒙古高原地区,对上述地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我国和蒙古民族的历史上,也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卫拉特蒙古源于蒙古民族形成之前的“斡亦剌惕”部落,在年,成吉思汗一统蒙古草原各部,建户分封时,将斡亦剌惕部分为四个万户,封地为今西北一带。
斡亦剌惕部因其势力较大,在蒙古帝国中有相当于诸王宗亲的地位,在蒙古中央有一定影响力。大蒙古国建国后,斡亦剌惕部随着蒙古大汗南征北战,其部众也由聚居变为散居,分布于蒙古帝国各处。而在年,蒙元政权被明朝军队不断打击下,结束了在中原的统治。北元政权在元益宗脱古思帖木儿被弑后,对蒙古各部的控制力大不如前。而在明代“斡亦剌惕“部改称为瓦剌部,在北元势微的局面下,大肆扩张势力范围,与蒙古大汗控制的鞑靼部分庭抗礼。
瓦次部与鞑靼部对峙瓦剌部的马哈木为了控制蒙古大汗,来控制蒙古草原各部,与蒙古大汗所在鞑靼部多次爆发战争,而鞑靼部在权臣阿鲁台的指挥下,让瓦剌部占不到任何便宜。马哈木为了打击鞑靼部的势力,向明成祖朱棣臣服,被封为顺宁王并帮助朱棣第一次北征,共同打击鞑靼。
随后鞑靼势弱,瓦剌崛起,马哈木在朱棣第二次北征和阿鲁台的打击下去世,传位于其子脱欢。脱欢在饮马河之役大捷,顺势统一瓦剌部。随后在母纳山之战消灭阿鲁台部,立脱脱不花为蒙古大汗,掌握蒙古政治实权。之后脱欢病逝,其子也先承袭太师之位,随后通过与明朝的土木堡之役,瓦剌部进入全盛。也先废黜脱脱不花汗位,自立为天圣大可汗,因其不为黄金家族后裔而称汗,次年被部下所弑。也先被杀后,瓦剌部势力大不如前。瓦剌部一分为二,杜尔伯特部由长子博罗纳哈勒管理,准噶尔部由其次子阿失帖木儿带领。随后鞑靼部达延汗兴起,瓦剌部不再参与蒙古汗位派系争夺。
瓦刺部首领也先而在时代变迁的影响下,瓦剌部和鞑靼部逐步分为位于漠北的喀尔喀蒙古、位于漠南的科尔沁蒙古和位于漠西的卫拉特蒙古。在清代,漠西蒙古被称为卫拉特蒙古,又称厄鲁特蒙古。卫拉特蒙古是瓦剌部的延续,在明末清初,卫拉特蒙古是由准噶尔部、杜尔伯特部、土尔扈特部及和硕特部四个部落组成的部落联盟。明朝崇祯年间,四卫拉特部联盟中准噶尔部扩张部落势力,并排斥挤压其余三部的生存空间。
准噶尔汗国与清朝对峙图在挤压下土尔扈特部西迁至伏尔加河南北两岸,建立土尔扈特汗国;而和硕特部占据青海及部分西藏地区,建立和硕特汗国;杜尔伯特部迁徙于科尔多阿尔泰山地区。在清朝建立后,卫拉特蒙古各部向大清朝贡,并建立稳定的政治关系。而在清康熙十四年即公元年,噶尔丹打败和硕特部,上台执政,随后建立准噶尔汗国。准噶尔汗国于年攻灭叶尔羌汗国,于年打败喀尔喀蒙古,准噶尔汗国国力达到极盛。噶尔丹欲统一蒙古各部,重建蒙古帝国且军事行动威胁到了清王朝的统治,康熙通过多伦会盟,一统漠北漠南蒙古。随后御驾亲征噶尔丹,通过乌兰布通之役和绍莫多之役,全歼准噶尔汗国精锐。至年统一了准噶尔地区。
卫拉特蒙古而土尔扈特部在知悉准噶尔汗国灭亡,并长期受沙俄欺压的局面下。于年6月土尔扈特部在首领渥巴锡率领下,历经千辛万苦,回到伊犁。清政府将这些蒙古人编为十个扎,萨克,归伊犁将军节制。年,青海和硕特部首领罗卜藏丹津在青海发动叛乱,年清廷出兵击败罗卜藏丹津,把青海和硕特等部分编为二十九旗,设立青海办事大臣驻西宁,节制蒙古和番部,统一了青海地区。自此四卫拉特蒙古,没有了威胁中央的地方势力,新疆天山南北稳定统一,而卫拉特蒙古在历经元、明、清、民国时期,至新中国成立,成为了当今新疆蒙古族和青海蒙古族。
二.卫拉特蒙古与黄教的渊源:
前段写到卫拉特蒙古起源于何处和其历经元明清三朝的发展演变,而卫拉特蒙古发展历程中藏传佛教也与其相伴始终。藏传佛教是西藏地区散播的聚集地,而年蒙古帝国建立并四处扩张,蒙古上层贵族首先与藏传佛教接触的是元太宗次子西凉王阔端,阔端封地位于西夏国故地和青藏地区,汗帐设于凉州(今武威),由于封地与吐蕃地区接壤,阔端遣使请萨迦班智达于凉州会晤,萨迦班智达带八思巴等弟子赶往凉州与阔端见面。
随后两人达成双方要求,即蒙古上层接受藏传佛教喇嘛教,并可以传播于蒙古地区,而吐蕃地区接受蒙古帝国的统治,史称凉州会盟。在元世祖忽必烈时期,命萨迦班智达的弟子八思巴为帝师,蒙古上层和民众都信奉藏传佛教。而在北元时期依然如此,在瓦剌部脱欢和其子也先也大力推广藏传佛教,随后瓦剌部势力衰弱,鞑靼部兴起。瓦剌部分散成为四部,组建卫拉特联盟,以准噶尔部为盟主,但相互独立。
黄教僧侣在15世纪时期,藏传佛教在发展多年后,由于蒙古贵族对藏传佛教的推崇之极并大加赏赐,加上信奉民众众多,香火不绝。使部分僧侣追逐财富,向达官贵人谄媚,将寺庙宁静修身传法之地变成藏污纳垢之地。在此情形下,宗喀巴大师改革藏传佛教,以终身不婚、严守戒律为原则,主张不参与政治,显宗和密宗并修,故称格鲁(守规)派,因其派别僧侣头戴黄帽,又称黄教。
随后格鲁派第四位住持高僧索南嘉措与土默特首领俺答汗在青海仰华寺会晤,俺答汗赐索南嘉措“圣识一切瓦齐尔达赖喇嘛”的头衔,达赖喇嘛自此形成,藏传佛教格鲁派再次传入蒙古地区,随后俺答汗之子为指定为三世达赖喇嘛的转世灵童,以蒙古族身份成为四世达赖喇嘛。进一步扩大了黄教在蒙古地区的传播。
四世达赖喇嘛云丹嘉措在17世纪,藏传佛教中格鲁派(即黄教)从东蒙古部落传入卫拉特各部,自此黄教成为卫拉特蒙古信奉的宗教。崇祯九年,固始汗率卫拉特军队从新疆远征青海却图汗,随后击杀却图汗,占领青海地区。崇祯十一年,固始汗去往拉萨和达赖喇嘛等上层僧侣会晤,决定与后金建立关系并计划与藏巴汗的战争,上层僧侣给固始汗上“丹增却吉杰波”尊号,译为护法王。
崇祯十四年,固始汗率大军攻灭藏巴汗西藏地方政权,任五世达赖喇嘛治理前藏,为罗桑却吉坚赞上“班禅额尔德尼博格达”的尊号,建立了西藏历史上划时代意义的班禅达赖活佛传世系统。同时卫拉特蒙古确立了格鲁派的护法王地位,最终于顺治九年,册封达赖并上“西天大善自在佛所领天下释教普通瓦亦喇坦喇达赖喇嘛”尊号,从此清朝中央政府承认了达赖班禅的宗教领袖地位。在固始汗的推广下,黄教正式成为位于新疆四卫拉特部落的正统宗教,而黄教的传入和推崇,将新疆的宗教形势变得更加多元化,将原有的佛教面貌大为改观,将新疆的宗教多元推向新的历史阶段。
古实汗三.卫拉特的传统节日——点灯节:
而前文提到格鲁派(黄教)的创始人兼改革家宗喀巴大师,公元年10月10日宗喀巴大师出生在青海省,年少剃发出家学习佛法;于16岁仰慕西藏地区的佛法便动身前往西藏拉萨;在19岁时广转法轮,开始讲佛经传佛法;在36岁以传经布道名扬藏地,他在42岁时,对于佛法的研究已入大乘境界,对显宗和密宗有独到的见解,形成了一套佛学体系。
于公元年,他革除了藏传佛教的世俗性,并以一套理论和僧侣原则为基础,兴建了格鲁派第一座寺庙西藏噶丹寺,标志着格鲁派的正式创立。于公元年农历十月二十五日在西藏圆寂,宗喀巴大师以其博学多识和佛法高深深受信徒民众的敬仰,为了纪念这位传奇的藏传佛教大师将他圆寂的日子作为宗教节日点灯节。而宗教节日具体怎么过,细节方面我也了解得不深,但据我所知道的大概是,在这一天各寺庙要清扫寺庙,在宗喀巴大师的佛像前,用将铜灯里放满酥油,并用放好棉线,并点灯,保持灯不熄灭。所有的僧侣要集合诵经文。
宗喀巴大师而在时代的变迁中,点灯节从宗教节日逐步变为一种传统节日。作为新疆卫拉特蒙古族最重要的节日,意义非凡。对于卫拉特蒙古族来说,过了点灯节每个人都会年长一岁。
现在以我小时候过节的经历来诉说这个节日的一天的全过程,在点灯节节日前夕,父母和长辈会告知晚辈明天是什么节日,对于小时候的我来说,点灯节就是可以有好吃的零食的节日。
因为在祖鲁节的前一天,每家的长辈会给孩子买很多零食用来让晚辈开开心心的过节日。在祖鲁节这一天,家里长辈会和面,用手做成灯的模样,中间夹着棉线,再将酥油倒入,一共以家庭成员数量来定制,包括已故的家庭成员。
以我家为例,家庭成员有祖父、祖母、外祖父、外祖母、父亲、母亲、我、妹妹等8个成员。长辈的灯要做成大灯,父母的灯为一般大小,晚辈的灯要符合晚辈的年龄来选择大小,但必须小于长辈,以示尊敬。点灯的规矩为每个人点自己的灯,过世的成员由家中最大辈分的成员来点,如果家庭中的孩子在远方,由父母来点灯。晚辈除了有点自己灯的权利外,不能干任何事。我从小被教导,点灯节,忌讳吹灯。因为点灯节这天,所有的家庭成员要聚在一起吃饭,节日这天过世的长辈也会在点灯的那天,陪伴着子孙,护佑子孙长命百岁,健康成长。
不过现在的点灯节早已没有我小时候的传统意味,但点灯的习俗依然存在。自己的灯自己点的规定依然有效,虽然离家的成员,不参与点灯,不过要电话向家里人报平安。点灯节这个节日,从宗教节日到传统节日再到娱乐节日,反映了历史的变迁。我观察了很多年点灯节的发展,现在祖鲁节已经成为了娱乐节日,没有全家团聚的欢乐感,有的是以节日名义酗酒的蒙古人。没有了过去点灯的神圣感,有的是朋友聚在一起酗酒为乐。我有些许失落,当传统变得娱乐时,这个民族最后的神圣和生气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作者/波森侃史
感谢您的认真阅读,请点赞、评论、转发支持一下我的作品,愿你幸福!